C07:书评周刊·历史传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历史传记

看历史,观当下(1)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历史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当下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反映了人们所共享的社会共识与理想。也正是如此,我们从历史中读到的,不仅是过去的事实,也是为了从中审视我们当下的责任,构建未来的希望。

  《拾年》 王军 三联书店 2012年8月

  作者从北京城市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

  在当下的中国,推土机正在以个人无法抵抗的力量,在物理上迅速改变着城市和乡村的风貌,同时,也在精神上残暴地摧毁着人们的记忆。从《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到《拾年》,王军目睹北京城拾年来的变化,并以个人化的记录为这些变迁立此存照。它既是一座承载城市历史和命运的纪念碑,为那些被损毁和消逝的风景默哀,同时也是一个守望者沉痛和悲愤的呐喊,为故园的面目全非而痛心疾首。权力和资本可以肆无忌惮,而丑陋和虚假的赝品则无异于破坏者的耻辱柱。

  《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 黄道炫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

  作者以仔细研读了蒋介石的相关言论集以及今年来公布的蒋介石日记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蒋介石传统精神的养成,哲学的继承与新创,统治资源等进行了条分缕析,堪称一部蒋介石精神世界的个人思想史。

  蒋介石曾几度主宰了中国的命运,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本书对于蒋介石早年对曾、左、胡的推崇备至,其后对王阳明、朱熹哲学的调和,以及提出自己的力行哲学的思想理路等等,皆有清晰的脉络梳理。本书中的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人物之外,呈现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一面,他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仍念念不忘从传统中汲取现代资源。作者研究角度新颖独特,填补了蒋介石研究的一处空白。

  《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

  金雁穷数年之功,对于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平民知识分子、第三种知识分子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一一勾勒,呈现了他们在俄罗斯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除了知识上的普及和历史进程的展现之外,本书现俄国知识分子群体面貌为其表,藏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于其里,极具“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警醒之意。

  《光焰不息》 周质平 九州出版社 2012年7月

  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思想和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领域。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胡适与其他学者和文化名人在思想、学术上的互动深入描述,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此前,关于胡适对待斯大林及共产革命的态度,因其相关著述阙如而不为读者所知。周质平在本书中的研究,庶几可以一窥堂奥。而本书呈现的一代文化巨人风貌,在与其他著名学者和文化人的交集中更显得卓尔不凡。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岱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9月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作家写史,易于沉浸情绪的渲染而缺乏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和对史实的谨慎,因而成功者寥寥。岱峻是少数对历史葆有温情和敬意,同时持以谦虚和稳重的写作者。从《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到本书,岱峻在对自己发现的文字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的同时,对于多位学者的后代进行了深入采访。文献资料和口述史的结合,使得本书呈现的史实生动活泼,而作家的文字笔法又增强了可读性。

  《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黄克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5月

  本书从严复的家庭生活,从“立功”到“立言”的人生转折,翻译工作对中国近代新语汇、新思想的影响,以及科学思想的底蕴以及他为何支持被五四新知识分子视为封建迷信的上海灵学会对严复思想做了阐释。

  从胡洪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胡适此举直接受到了《天演论》中“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影响。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尚且如此,严复译著在当时文化精英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就是这位启蒙作用巨大且崇尚科学的大翻译家,有着错综复杂且令今人看来颇为错愕和吊诡的各种行为和面向,如吸食鸦片,鼓吹扶乩等等。对此,黄克武深入严复思想内部,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并作出了逻辑自洽的阐释。

  《剑拔弩张的盟友》 齐锡生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5月

  本书对于二战期间中美结盟以后,中美两个盟国之间的关系,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互动有着出色的描述,作者以大量的事实揭示了在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中,美国的傲慢和史迪威本人的狂妄自大,以及由此对蒋介石和中国所造成的影响及反应。

  作者20年磨一剑,对有关这一问题的中英文基本史料及相关史料进行了充分的搜集、对比、辨析,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做了细腻的梳理,对很多问题做出了与传统史学(尤其是美国学者的观点)不同的叙述,为读者重建了全新的战时中美军事合作关系的“历史现场”。

  《暴风雨的记忆》 北岛 等编

  三联书店 2012年3月

  本书纪事之地北京四中,不是一所普通的中学,学生多为干部子弟,“文革”厄运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并没有导致其命运不可挽回的下沉。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年代里,他们可以第一批成为红小兵,也会立马随着父亲的被打倒而成为黑帮子弟。同学们的回忆叙事,在此汇成一本书。当然,书中作者更多是展现凶猛荒诞的时代如何吞噬个人,写尽自己一家和小群体的苦难,对于自己曾参与过的罪恶,对于体制性的反思,有所回避。特殊时代的历史叙事容易被当成一波三折情节的故事来猎奇。但凡有反思“文革”的书籍出版,不管思考深度如何,档案资料挖掘多少,都是一件在特定时代中带有很多功德的事。(下转C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