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07版)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 李玉贞
人民出版社 2012年5月
本书利用国内外已经公开的和俄罗斯尚未公开的档案,梳理了1919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作者揭示了以往的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研究中阐述不多的“楔子策略”和“国家利益”两个方面。书中列举一系列论据说明,以上两个因素是国民党对共产国际若即若离的原因,作为伏线,一步步说明1927年的国共分裂,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的恶化,并非简单的因为国民党“反共”。显然,作者推翻了以往的历史陈说并提出了新论,这也无疑有助于读者对于史实的接近和国家关系的思考。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王汎森 三联书店 2012年5月
本书追溯了傅斯年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历史研究的独特贡献,以及他对政治、文化的心态等等,突出了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一生的复杂关系。
傅斯年在从事学术活动的同时,也关心政治,论政议政,作为国民参政员,他轰走了孔祥熙和宋子文两任行政院长,并曾作为国民参政会代表,与毛泽东在窑洞中彻夜长谈。学术(历史)与政治贯穿了傅斯年的人生,而本书正如葛小佳先生所云,作者对傅斯年资料的收集和使用,使得这部书成为关于傅斯年的最有权威和最可信的传记。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陶涵
中信出版社 2012年8月
本书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美国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读,力图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人物的复杂形象。
相对于中国学者而言,陶涵的第三方视角更容易保持中立,他跳出了成王败寇的历史窠臼,对于蒋介石的评价颇具新意。尽管本书在史料的辨析方面有所不足,但并不妨碍中国读者作为参照,其叙事能力也得到了大陆史家杨天石的赞许。
《梁启超传》 解玺璋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年9月
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作者在写作框架与体例上别开生面。刘再复先生说,把一个人的传记几乎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的传记才可能。而此书的好处恰恰在于它远离本质化即简单化,而把力气用于对史实的考证与描述,在对待近代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真实地叙述传主为中国的进步所做的事。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易社强
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该书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
西南联大无疑是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弥足珍贵。美国的易社强教授倾20年之力写就本书,视角独树一帜。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研究和大量的口述采访,对于西南联大的师生风貌和校史进行了细节还原。在战争里,联大师生弦歌不绝,学术救国;在革命中,校园成为党派的角斗场,纷扰不息。易社强深刻揭示了两者对于西南联大的影响,以及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被政治势力利用后的必然命运,难怪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
《论中国》 基辛格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1月
本书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是第一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建立。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至今仍是两国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两国关系未来的走向,以及在世界秩序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基辛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作为中国政府的老朋友和对华友好人士,基辛格的声音无疑值得倾听——更何况,他还在书中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爱这个世界:阿伦特传》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
作为一本五六百页的传记,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对她的导师——汉娜·阿伦特的生平及其学说的叙述和评价也包含着她自己主观的评判,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了阿伦特医生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思想,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各种关于阿伦特生平著述中最翔实、最有权威的一部。
极权主义的结果只能是毁掉这个世界,毁掉人们的日常生活。阿伦特以对极权主义的批判而著称,其《极权主义的起源》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并极具启蒙意义。而《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所引发的邪恶力量之下个人的选择,至今仍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而她与海德格尔的复杂关系,是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书对于阿伦特的学说进行了个人角度的阐述,对于其生平的叙述则展示了一个思想家的长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