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下教育,批评之语甚多,有论者称,我们亟须一场教育启蒙,重新去认识真正的教育究竟何为。从今年起,在年度好书评选中,新增“教育”分类,意在让更多好的教育经验与理念,与更多人相遇。教育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因为,有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社会。
《0-6岁A+育儿法》 陈鲁
南海出版公司 2012年8月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育儿手册。作者陈鲁是纽约大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近20年,所以,这本书中的陈鲁,便是一个有着生命自觉意识的母亲。她将自己多年研究与亲身育儿经验结合,并得到美国多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支持,创作了本书。作为一位对成长充满柔情与喜爱的学者,她记录下自己孩子成长的点滴,并且有意识地在构建一个类似哲学的命题。她的努力也许能使人们相信:生命本身是有着爱与分享的能力的,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这种能力将成为其难以剥离的禀性。
《爸爸与小孩》 赵洪云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美好、温暖、安定。本书呈现了父子间温馨而有趣的对话,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书中的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冬天为什么冷?”……和大多数爸爸不同,书中的爸爸,有趣而又智慧,温柔而有耐心,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蕴含了人生哲理和对世界的体悟,让孩子懂得了爱、善、美的可贵,以及独立、宽容、尊重、感恩等价值。动人的情怀,有趣的知识,通透的哲理,纯净的文字,在虎妈狼爸风靡的时代,还有这样陪孩子一起长大的父母,这足以令我们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保留信心。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蔡朝阳
宁波出版社 2012年5月
蔡朝阳老师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他从教十几年来对教育的思考与追问,更真实地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与嬗变。因此,这本书便具有了多重的价值和意义。“以自由看待教育”中的教育观察和教育随笔,反思当下教育,提出个人意见,不乏振聋发聩之铿锵。“教育从孩子开始”中,以父亲的身份,叙述与儿子“菜虫虫”共同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乃至惶惑,柔情倍增的同时,也不乏引人深思之沉重。“守住教师的底线”一辑,则以“一厘米主权”为价值标准,讨论在当下的环境中,教师该如何坚守底线,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使沉默的大多数得到砥砺。
《重建师生关系》 史金霞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年10月
本书是史金霞老师继其语文教学专著《不拘一格教语文》问世8个月后,推出的又一部教育力作。这两本书,凝聚了作者20年教书育人的心血,互成镜像,展现了她立足于严苛的校园环境中,对教书育人的勇毅实践与深邃思考。书中所记述的翔实案例,呈现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悲悯关照以及对现实的奋力担当,有着超乎技巧之上的“道”与“智”。在充斥着心灵鸡汤、操作指南一类的教育书籍中,这本书却对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之“爱”、“理解”、“对话”等主题做出了独到的解读,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先生》 《先生》编写组
中信出版社 2012年8月
要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这是《先生》编写组的初衷。本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将民国时代较有影响的十位先生(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关于教育方面的事迹学问分别陈述一二,使百年以来,不幸湮没于尘埃的一段风流余韵,再次疏桐清引,使人感喟不尽。他们不擅评职称,却擅个性教学;有性格,尤重人格和品格;学贯中西,唯思报效祖国;热心时政,勇于为国担当……大师已经远去,唯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民国幼稚园老课本》 林荫编写
海豚出版社 2012年2月
这套生活读本以四季分册,春夏秋冬各有其内容。支撑这套教材的编写的,是中国第一部幼稚园课程标准,由陈鹤琴等教育专家定制,颁布于1932年,其核心理念来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在这个80年前幼儿教育课程标准里,最动人的一句话,出现在幼稚教育总目标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与幸福”。近年来,人们在民国老课本里不断发现令人欣喜的风景,对现行教育的失望情绪又反向渲染着此中的赞叹之声。感动之余,是该想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与这样的教育传统相隔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再见仿如初?
《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
马小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9月
这本书,是深圳中学马小平老师生前所编辑。“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马小平老师的教育理念。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他思考的却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这是马老师的回答。他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了一百三十篇文章,按类别分成16个篇章,合编成《人文素养读本》。这便是此书的底本。在精神日益匮乏的当下,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恐怕都不能无动于衷。
《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
梁由之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2年10月
1911年发生的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述往事,思来者”,梁由之先生编选了这一部《百年文萃》,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全书约175万字,得作者近200人,文章256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层面,选文时间界限是1911—2011年间,次序按年份先后排列。从原始出处不难看出,一百年来的主要报刊,几乎被搜罗殆尽。梁由之想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同时个人色彩与倾向性又极其鲜明。本书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百年之流变,波澜起伏,历历可寻。既可作为回望历史的参考,更可为未来的路径选择提供宝贵的借鉴。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山姆·史沃普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年2月
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家山姆·史沃普老师在三年之间“教导一群小朋友创意写作”的过程,也真实地展示了他是如何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角色”与“独门绝招”的。如果缺乏对史沃普老师所从事的教学中最宝贵之处的体察与尊敬,那些依样画葫芦的人,不会收获像史沃普这样绚丽斑斓的秋天。史沃普关注的核心,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戴夫·艾格斯说:“任何人若想要在今日的师生身上得到启发,或是想要向作者看齐、让师生关系变成彼此成长契机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佐藤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
本书记录了教室中的一件件“小事”,聚焦一个个普通教师,展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日常风景,是佐藤学教授《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姊妹篇。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而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的旅程。佐藤学所提倡的宁静的课堂革命,能否促使中国的教师在观念上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从而建立课程观,敢于开放课堂,形成一种活泼润泽的教育风景,也许并不完全取决于教育体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