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14版)
《苏州水八仙》 汉声编辑室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2年10月
一本介绍植物生活的书。是汉声编辑部打造的作品。汉声杂志创刊之初,就试图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并唤起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它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这次也不例外。水八仙,是深入江浙水乡,持续一年间,观察八种水生植物田野植采现场的产物。这其中包括莼菜、茭白、莲藕、菱角、芡实、水芹、荸荠和慈姑。书中,有水乡人对于水八仙本身的认识和培育。关于它的效用部分,则是对营养学和中医食疗的探讨,这涉及重要的水八仙食谱,包括苏州农家菜、家常菜、酒楼菜等等。书的最后部分,是救救水八仙的呼喊,是对土地和原生种之忧,通过专家的系列访谈,让人看到水八仙的现状与它并不明朗的未来。
《花甲背包客》 张广柱/王钟津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3月
一本提供新鲜和充满正能量“活法”的书。两个花甲老人退休后,不是过起带孩子、卖菜做饭的循规蹈矩的老年生活,而是打开自己,游走世界,去迎接新鲜和不熟悉。在南极大陆的冰雪世界、欧洲乡村、澳大利亚等地有趣而冒险的经历中,他们重新发现彼此,发现世界,发现生活。在游走中,他们实现了新一段的自我更新,找到又一重活着的乐趣。
他们的一些看法,冲击着中国老年阶层的一些成见,他们凭借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了这样一种新鲜而又充满正能量的活法:我们可以冒险到老,发现到老,自我选择到老。
《<读书>十年》之二、三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12年4月、8月
是《〈读书〉十年》的系列作品,也是作者在《读书》做编辑的记录,可称是《读书》十年的一部“小春秋”。从一人与一刊的相濡以沫中,可观知识界风潮和中国社会变迁。
作者是书痴,记下的自然是书人、书事,也包括编著往来和异地旅行。作者素来行迹隐遁,清澈明慧,“不从俗”“不从众”。对于书和生活的关系,她作如此理解:“窃以为读书本身就是生活,则乐在其中矣。至若读书为了什么而生活,则生活乃成苦事也。”在文章中,她把自己的读书分成三个时期,认为,《<读书>十年》所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只为“杂”,无所不包,犹如桃花源,只为进入“那一片澄明的世界。”
《重生手记》 凌志军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年10月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陷入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是一个个体对抗恐惧、绝望、焦虑的过程,他的重生中闪现着人的意志之美,但更多是理性之光和对待病情的诚实和接纳。
五年前,作者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大致被宣判为活不过三个月。于是问题横生,而且一个比一个急迫。作为一名业内声名卓著的记者,尽管他不能立刻找到答案,却能很好地拆解问题。他把自己的问题罗列,通过观察医生的得失、病友的成败,收集关于诊疗的各种信息,他得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重获新生。因为他的职业敏感,在他充满个体经验的叙述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他对于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读来意味深长。
《舌尖上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年6月
是风靡一时的纪录片的文字版。一个人爱吃、会吃,很多时候是热爱生活的表达,所以,在中国,“吃货”可以理直气壮地,“招摇”过市。谈吃的节目并不少,但形成风靡,是因为这部片子的气质,就是它对于吃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味觉的享受上,而是从食物的味道荡开去,让你看到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它让我们和食物建立了情感关系。想来,人对于吃食的眷恋,确实不仅仅是来自生理的需求,还因为,它构成了一种情感和一种回忆。每个人都有舌尖上的故乡,而这形成了饮食文化、构成了文化中国的一部分。
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内在的东西,不仅呈现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很多食材的资料、美食地图和相关散文。吃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乡愁。
《我是马政委》 斯蒂芬·马布里 王猛
北京出版社 2012年6月
是有着“马政委”之称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马布里的成长记和中国故事。一个明星式的人物,或许可以凭借自己表面的技,获得赞赏,但如果持久赢得喜爱,必然有他人格层面的魅力和他所带来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政委爱篮球,但他表示,篮球不是最重要的,生活才是。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的魅力,很多人对一个可以拿着NBA顶薪的球员,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有些疑惑,但透过他的传记、他大量不曾公开的照片,好像能找到一种解释:他是更喜欢生活细节和状态的人。他享受这些——晃晃悠悠地生活,坐地铁,看国安,说相声,吃簋街。他跑到一个发展中状态的篮球组织,也是因为它带来的感受,会是更大的成就感。对于爱,他也有自己的定义,那就是它是一个动词,是给予,是分享。
《数学之美》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5月
一部阐述数学之美的作品。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却是很多人的心头伤。也或许因此,一本无意高深,重在普及、有趣的讲述科学之书会是一本渴望之书。叙述中,很多细节是作者吴军的亲尝、体验,他试图将知识点故事化,所以生动、有趣。
这是一本科研方法论的启蒙读物,让人从中获得数学建模的思维训练。立意在“道”,而非“术”。作者认为,很多人希望躲开抽象和看似玄虚无用的道,掌握一门一劳永逸的术,但没有这样的捷径。如果有,也是去研究道来指导永远变化的术。所以,这本谈数学的书,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哲学气质。它历经几次改写和重构,试图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细节去看到背后的思考方式,试图让你观察到道的存在:如何学习化繁为简,如何跳出固有思维,如何用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等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