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人才周刊·沙龙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人才周刊·沙龙

公办中学国际部:推动课改的“鲇鱼”?(1)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2月12日,北京多所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或国际班负责人就国际部在教育国际化及推动课改方面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办中学开设国际部或国际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国际班的兴起对公办学校国际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它是否会成为推动公办学校课程改革的“鲇鱼”?公办学校国际班与民办国际学校有哪些不同?国际班这种办学模式如何更好地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家长和学生服务?

  12月12日,新京报举办的“公办中学国际部校长沙龙”邀请了来自十一学校、北大附中、八十中、北师大二附中、四中、八中、101中学等公办学校国际部或国际班的负责人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 参与嘉宾

  张世义 潞河国际教育学园(民办机构)董事长

  吴凤琴 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任

  李晓君 北京八十中学副校长、国际部主任

  安 迎 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雷 宏 北京八中办公室副主任

  何道明 北大附中助理校长兼国际部校长

  张绍武 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副校长

  程 丽 北京101中学国际部副主任

  国际班不只是满足学生出国需求

  Q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开设国际部或国际班,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类项目的大量涌现?

  张世义:从表面来看,办国际班是满足有留学需求的学生。但我们的看法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都是该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一种集中反应,所以我们创办了潞河国际教育学园。我们设想的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引进英、美课程。你得先知道人家的课程是什么样。这个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大概用了6到7年的时间。现在我们逐步在转折,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英美课程为什么是这样,包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课程的结构,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学制设置等等。然后就要进第三个阶段,能够摸索出一套不仅符合中国人,也符合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吸引外国优秀教师到中国来执教的课程体系。

  安迎:北京四中办国际部主要是出于四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学生有需求。四中近几年要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学生质量越来越好,以前都是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才考虑出国的,但去年高三毕业生就有70人没有参加高考,其中30人都是年级前100名。我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这些孩子们确实很纠结。他们在这三年中很不容易,既要保持至少前50%的GPA(平均成绩点数),还得业余时间学托福、做社会活动,时间不够用以至于不得不舍掉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出国的学生会经历至少半年的过渡期,主要是语言和上课能力不够,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度过这段时期,但他们损失了第一学期的GPA,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在出国前就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社会需求。就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认可度而言,由于没有正规学校来办这些事,学生很多通过中介申请出国,而一些中介采取造假等手段,致使中国学生从成绩、推荐信到申请材料都受到了国外院校极大的质疑。我们要让中国知名中学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所以,四中在成立国际部之后,就有相应规程保证我们提供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吸引优秀生源。

  第四,目前的教育还存在很大问题,根源之一就是高考。学生也有选修课,也做各种公益活动,但和高考相比,所有的东西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希望在国际部,看到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张绍武:我们学校办国际部符合学校总体安排的一致性,即提供一个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设置。我们针对每一类学生进行了一个细化的区分,比如说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有社科类的,每一个课程有一个侧重,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D08-D10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下转D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