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2:特别报道

寒冬夜寻“无家可归”的人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2月12日晚,西城区一处撂荒的工地上,一名流浪人员住在一处一人多高的窝棚里,翟世红劝他接受救助。
12日晚,翟世红劝说一名双腿残疾的男子去救助站,男子不同意,他说如果天太冷了,他就回老家。
夜巡途中,翟世红接到儿子打来电话。她忘了告诉儿子要夜巡,也没有做饭,只好让儿子自己泡点面吃。

  【十八大报告摘要】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链接北京】

  北京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给予生活、医疗上的特殊保障。目前,北京市建立了两个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所有区县均设有救助站。

  2003年至今,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13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约1.6万人。今年12月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基本消除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

  翟世红

  女,44岁,西城区救助管理咨询站副站长

  “这样的下雪天,那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挨过去?”12月12日晚上,刚下过雪的北京干冷寂静,西城区救助站夜巡组十多人连同公安、城管和街道办结束夜巡后,副站长翟世红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个问号。这一天晚上,翟世红带队,寻找了几个“老地方”的“熟人”。

  抵触救助的“熟人”

  在西城区一处撂荒的工地,雪后的地面像铺了层白地毯。工地的东北角,一处一人多高的窝棚出现在眼前,街道办民政科负责人很惊诧,“今年10月份我们刚把这片私搭窝棚拆了啊。”

  翟世红接了一句“或许是新来的”,走上去“啪啪”拍窝棚的篷布,“有人吗?”一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男子探出头来,简陋逼仄的“屋内”放着锅碗、鞋子等,一张低矮的床板上铺着几床旧被。

  “我们是救助站的,刚下雪,你到救助站避两天吧?”翟世红问。“我不去,我都被你们救助多次了,我住这儿挺好的。”男子反复强调,自己来北京十年了,有地方住,自己做旧货生意,也有钱,不需要救助。

  街道办人员无奈地解释,这个工地四处有豁口,最初搭了三家窝棚,还有人生明火做饭。周围居民担心有消防隐患报警后,街道办连同城管拆了好几次。

  救助站和街道办等多部门商量后,决定暂时让男子住一宿,第二天连同城管等部门把窝棚拆了,然后劝男子到安全地方落脚。

  翟世红介绍,对执意不接受救助的,救助人员会视其情况发给避寒衣物和食品,平时日常巡视中重点关注,防止病死、冻死、饿死事件发生。

  “儿子,你饿了吃泡面吧”

  “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夜巡路上,翟世红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你饿了先泡碗方便面吧。”

  翟世红说,丈夫最近出差,儿子15岁了,读高一。她夜巡忘了和儿子说,结果儿子下晚自习回到家发现她不在家,饭也没有。

  放下电话,翟世红说,作为母亲,自己最揪心那些流浪孩子的救助。北京儿童医院在西城区,经常能遇到被父母遗弃的病童,每年3岁以上的孩子就能救助十多个。

  听说梅兰芳大剧院附近公园里有对露宿的母子俩,翟世红一个劲地催着司机快去现场。但转了白天也没找到。问了一圈,得知孩子约五六岁,被母亲带着,不定期在公园露宿过夜。等了半天,也没见人回来。救助人员只好先离开继续夜巡,翟世红提醒同事,“记得让明天夜巡的再来看一遍,因为有孩子。”

  “连环计”救助老人

  巡完一轮,回到站里已是24时。接下来的工作,是去医院接一位老人送往位于门头沟的救助点。

  这位80岁的老大爷之前住在天宁寺桥洞下,每次救助人员去,老人都死活不同意去救助站,坚持说自己有地方去,可没过两天又回到了桥下住。没办法,救助人员只好设了一个连环计,先以给老爷子检查身体为由,把他送到医院暂住。老大爷同意了。医院检查后确认老大爷并无大病。12月12日深夜,老爷子非要出院,他们只好以换医院检查为借口,把老爷子送到位于门头沟的救助点暂时住下。

  翟世红介绍,被救助人群中,有的是意外伤害残疾的,有的是长年在外流浪的。不少人既自尊更自卑,对救助带着不知名的敌视和抗拒。“我们同事中被骂的、被撕烂衣服、咬伤手的,是常事,可咱干的就是这工作。”

  从事救助工作9年,翟世红更愿意讲救助那些走失的老人、来京被偷被骗的未成年人的故事。她说,帮走失老人找到家人或把未成年人送回老家,看着一家人团聚,自己也特有成就感。

  开车送老爷子去门头沟后,已夜深了,天气预报说13日和14日都有雪。翟世红惦记着,要尽快找到那对不知在哪落脚的母子俩。

  【同题问答】

  1.你关注十八大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翟世红: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些内容都非常民生,和我从事的救助工作也有一定关联。

  2.未来十年,你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期待?

  翟世红:我期待更多人来关注我所从事的救助工作,通过社会广泛参与,一起做好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

  3.你认为你所在行业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翟世红:目前北京对于各类弱势群体都有相对应的保障政策。但救助工作毕竟是临时性的,治标不治本。前几天,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首都民政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集中救助,跨省救助,注重源头防治。我觉得“源头防治”提得很到位。希望今后能出台更细化的政策,让城市生活无着人员得到更全面的救助。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博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