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结构调整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
改善民生
16字方针奠定民生基调
【会议摘要】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表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16字方针对未来政府在民生领域的作为奠定了基调。
在他看来,“守住底线”意味着民生工作只能进不能退,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只能比现在更好。
“突出重点”说明在目前我国资源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未来民生领域的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群众反应度强烈的、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问题。“会议文件中提到的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等,就是下一步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完善制度”,王天龙认为,以往一些促进民生政策的出台更多地可能依靠的是个别领导人的决策,决策过程偏主观。在今年十八大的文件中,特别强调了制度的作用,未来民生工作决策及贯彻过程也将从“人治”向“法治”过度,更多地依靠客观、公平的政策机制来完成。
“引导舆论”一是文件中提到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调动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舆论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应和居民福利水平相适应,改善民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改善民生一方面要靠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勤劳致富和经济发展,不可偏废。
结构调整
有质量有效益调整产业结构
【会议摘要】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表示,产业结构都是随着各国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
王天龙说,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由于内外因素遭受巨大冲击的实例就可以看出,那些拥有自主品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受到的影响并不大,而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企业则首当其冲。
这说明我国一些传统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劳动产品已经无法与全球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了,出现产能过剩,如果不转型就只能被淘汰。
王天龙表示,文件中提出的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对于产业转型也非常重要。随着中央近期力推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国性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急需一个顶层设计,以防止某些地方政府借城镇化之名随意上马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再次出现。
开好局,就要突出结构调整这个关键。结构调整是一个战略任务,落实到眼前一大重点就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明显,目前粗钢的产能9亿吨,水泥29亿吨,占到世界产能的一半左右。
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着盲目发展的问题。既要通过兼并重组、科技创新等解决“旧账”,又要通过合理布局,严把关口防止新问题发生。
——新华社评论员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