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和国内外大多数城市不同的是,出租车在北京是“准公共交通工具”,而非为少数人群服务。
近日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在38个大城市里中,北京的打车容易程度排名倒数第11位,远落后于天津和上海。有8.48%的受访者表示打车很难,通常需等待半小时以上,45.29%的人表示打车需等待10-30分钟。(《新京报》12月21日)。
说到打车难,恐怕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深有同感。莫言最近就说过,自己到北京打车要带上一包中华,因为路途太近司机会给乘客脸色看。这故事道出了打车者的弱势和无奈。
打车难引发民怨不断,但长期以来,此问题一直未见缓解。有关部门虽对出租车拒载一直进行着治理,但毫无疑问,打车难背后,包含着城市拥堵、出租车行业不规范、执法管理滞后、服务创新不足等多重问题,不是一个惩处拒载就能概括的。
破解打车难,首先需厘清的,是出租车的定位。要看到,和国内外大多数城市不同的是,出租车在北京是“准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为少数人群服务。出租车在市民通勤出行和大量商旅往来人士中的需求极大,在公共交通建设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并要有效控制小汽车数量的情况下,未来很长时间内,出租车不能仅定位公共交通的补充,而应成为公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位如果明确,各种管理问题其实迎刃而解。例如,北京对出租车一直采取严厉限制政策,这一思维需要调整。近10年,虽然北京人的打车需求一直持续增长,可出租车总量一直变化不大。出租车数量无限制地增加当然不行,但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出行量变化,适度地、分区域给出租车扩编,是否能慎重考虑?
道路拥堵,是影响出租车上路数量的主要原因,那么,能否在一些时段让“准公交”的出租车,享受一些公交待遇,在划设更多公交车道的基础上,将公交车道向出租车开放?重要节假日或恶劣天气出租车上路少,政府能否加强干预?不仅要对司机进行奖惩,也应奖惩出租车公司,如对节假日或恶劣天气安排出车不力的企业,要建立处罚公示和行业退出机制。
有关方面之前还推出出租车合乘的办法,这个设想不错,但具体细节设置要跟上,例如合乘需要预约,很不方便。而重庆、长沙等城市,则是给出租车装上显示屏,明确显示车辆行驶方向及乘客数量,这其实值得借鉴,可考虑给出租车加装显示屏,或改造出租车顶灯,使合乘信息一目了然。
此外,目前“招手不停”的变相拒载日益严重,却不能认定为拒载,很不合理。对此,一律认定为拒载肯定不合适,但管理部门可根据举报,通过调取道路监控录像,就具体个案进行认定,倘若明显是空车却从路边疾驰而过,这不难判断就是拒载。
打车难,不是小事,能不能根治这一城市生活服务中的痼疾,关系到民生保障,关系到宜居的质量。从厘清出租车定位做起,拿出更大的治理决心和力度,打车难才能真正缓解。
□韩涵(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