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下次我们一起在北京找萤火虫”(2)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付新华在野外找萤火虫。图/CFP

  (上接D04版)

  “兴趣是一辈子的老师”

  杨纯韬:我计划高中毕业后去国外留学,也希望能做科研,该做哪些准备?

  付新华:建议你在国外留学时广泛涉猎多个学科。兴趣是一辈子的老师,可以渊源不断地驱动你,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就是一直坚持。你可以从硕士一直读到博士,然后换个地方读博士后,转换一下思维。

  杨纯韬:那是留在国外做科研还是回国呢?

  付新华:相对而言,国外的科学研究还是要纯粹一些。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不是特别好,科学的理念还不是很先进。基础学科不太受重视,像我研究萤火虫因为跟经济没有太大关系就很难得到资助。但一门科学必须是从基础发展到应用,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萤火虫的研究,从19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感兴趣想弄清楚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到现在,弄清了发光机制,应用就慢慢凸显出来了。现在,发光机制可以用在很多领域,比如外太空生命探测、污水检测等。

  杨纯韬:你坚持了这么多年,遇到过哪些困难?

  付新华: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艰辛。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觉得你不能创造价值,而中国的科研很多时候是价值导向性的。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从2005年到2009年,我很少拿到国家经费的支持,当时也有一段时间想放弃,但是又不舍得。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拿工资去出差、去做实验,因为你很喜爱它,这点困难就不算什么。2009年之后,情况慢慢有了好转,国家意识到萤火虫是环境的指标生物,我的研究也慢慢受到了重视。但让我痛心的是,萤火虫消失的速度非常快,有些地方今年有明年可能就再也看不见了。后来就想要保护它们,写科普书,告诉大家萤火虫是一种很美丽的生物,现在我正在筹建一个环保NGO,专门保护萤火虫。

  看准一件事后一定别放弃

  杨纯韬:如果我以后走科研方向,你有哪些建议?

  付新华:从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有一点可以作为借鉴,那就是你看准一件事后一定不要放弃,通常十年才能磨一剑,如果其中有任何放弃可能就前功尽弃了。还有就是,要一点梦想,否则就没有奔头。像你们这个年纪,物质条件不错,父母提供的资源也很多,一定要有信念,去思考社会,你们的思想应该比我们这一代更包容、更超前。

  杨纯韬: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但他们的目标就是出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做科研。

  付新华:为国家做贡献不是只有做科研一种方式,很多时候,你能养活自己并发展很好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比如你去经商,为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这也是很大的贡献。社会越是民主、越是发展,就越能包容、理解其他人的想法。

  郭芷菡:我对科研兴趣不大,以后想考个大学、找份好工作。

  付新华:这也很好。不必盲从,自己喜欢就好。不一定做科研才是很高尚的事。现在很多学生考研、读博不是因为对科研感兴趣,而是随大流。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有高校教授感叹自己的得意门生跑去中学当老师是人才浪费,我却觉得博士生去中学教书没什么不好,说不定还能教出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认为成功的评价不一定是有钱或有名,只要你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酸甜苦辣都体验过了,最终实现了梦想,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尊敬,这就是成功。

  ■ 强微花开

  @京翰教育:近年来都市化及土地开发对萤火虫的栖地及生态都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久而久之,萤火虫的数量因而逐渐下降,小小萤火虫,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给我们传递了普及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信息!

  @haha572572:以前没有见过萤火虫,从电视的桥段里看到了这种美丽浪漫的物种。很多时候,大众的分享和传播,让我们不经意间就学习到了很多。

  D04-D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D04-D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