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食品行业盘点·工艺解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食品行业盘点·工艺解读

航天育种 无须担心辐射与转基因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种子通过飞船搭载进入太空只是整个航天育种过程中的一个起始阶段。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包括科学实验搭载微生物群众及农作物种子、青少年科普活动搭载试验种子等在内的搭载物品也一同进入太空,6月29日上午10时,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一次太空育种的过程也随之开始。航空育种究竟是什么?太空食品食用是否安全也成为今年人们关心的话题。

  ■ 工艺原理

  搭载只是航天育种第一步

  “航天育种主要是利用空间的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综合环境,使得生物的基因发生改变,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种子返回地面后,经过育种专家的进一步培育、挑选等,创造新的品种的方法,被称之为航天育种。”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向记者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品种通过搭载进入太空只是整个航天育种过程中的一个起始阶段,种子搭载工作完成后,还要经过返回地面一代一代筛选、淘汰、优化、稳定的过程,才是航天育种的核心工作。刘录祥解释,种子必须经过筛选,而且绝大多数种子是无效的,经过搭载后发生基因改变的种子所占的份额很少。

  ■ 误区释疑

  航天育种品种性状变化各异

  “通过太空育种育成的作物一定是增产的,否则是不能通过审定的”,刘录祥表示,有些太空育种育成的作物果实变大,但这只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发生改变的表现之一,作物的颜色、形状及口味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在目前已经审定的100多个品种中,各种性状的改变都有。

  作物育成后,性状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具体哪一种性状发生改变,这个过程是随机的,不可控。消费者看到某一个太空品种果实较大,只是因为育种家将变大果实的体系保存下来,通过审定后走向市场,保持了大果实的特点。

  无须担心辐射

  搭载的品种经宇宙辐射,新育成的品种是否存在辐射危险?

  刘录祥介绍,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了一个联合司,专门负责植物诱变育种领域的一些技术应用,在过去80年时间中,其安全性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只是用人工手段,借助外界措施,加速了物体本身基因的改变,这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变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提高了频率或增加了变异的类型。”

  ■ 展望

  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或为趋势

  我们国家目前每年审定的作物品种大大小小有上千种,但太空育种所占份额较小。新的育种技术包括航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品种会越来越多。

  刘录祥介绍,航天诱变育种只是众多的生物育种的方法之一,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来看,航天育种确实在品种产量提升、营养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的品种培育的核心是新的组织材料,航天诱变是一种方法,在未来的种业发展中,种业新基因资源的创制会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会在品种改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航天育种不会替代任何其他育种方法,只是创造新的基因资源的方法,未来很多育种方法是并存的,没有任何一种育种方法是万能的,航天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及生物技术的有效集成,对于创造新基因资源发生更大的作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