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汽车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8:汽车周刊·特别报道

爱之初动力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虞昔资助学生寄的信件。
虞昔资助学生签收单。

  虞昔的故事很简单,一个从大学起就资助穷困学生的女强人。10年间,她资助的孩子从1个变成10个,而她结婚生子,升职加薪,却温柔不改。每个学期末,都是虞昔的感恩季。所有被资助的孩子都会记住那个拥有如诗般名字的阿姨,那些信,那些画,尽管稚嫩,却都是虞昔收藏的宝贝。

  这个在西安长大的湖南妹子,总被别人询问为什么湘女多情。她总是低头一笑,承认自己多愁善感,尤其是对孩子。从小,她就是那个爱打抱不平的大姐头,跟在她身后的小朋友总会有莫名的归属感,他们知道,这个姐姐不会让他们受苦。因为在虞昔心里,孩子是唯一值得所有人关怀的群体。“只要比自己小,我就觉得有责任照顾对方。”

  爱心爆棚的文艺女青年

  学设计的虞昔大学时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麻布裙,民族花衬衫,配上一双白布鞋,清纯无比,直到大四学校里仍然有人把她当做师妹。然而就是这个邻家女孩,却常常爆发让人意想不到的能量。一个平常的周末,虞昔横跨西安乘公交车去舅母家,路上偶然认识了一聋哑姑娘,二人用纸笔交流半天。清秀的聋哑女孩写得一手好字,让虞昔很是喜欢。“当时心里就冒出希望能够帮助她的念头。”随即,虞昔也忘了去舅母家的事,欣然跟着女孩前往她们的聋哑学校。看到女孩因为家境贫困每周末靠给学校写黑板报减免学费,但即便如此,对女孩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虞昔当场就把身上的钱都掏给了老师。从此以后,虞昔每年所得的奖学金几乎都用到了资助学生的学费上,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事情,虞昔谁也没告诉。大学四年,虞昔几乎是这所聋哑学校的常客,有时间,她就会跑去学校看看,她还特意去学了手语,义务给孩子们上了几节美术课。“看到自己资助的孩子能顺利毕业找到工作,那一刻,就有种看自己孩子长大成人的感觉。”

  “这是做慈善吗?”“不!”虞昔觉得慈善这个词太大了,反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我就不想看到那些孩子因为钱的问题而不能读书。”在虞昔眼里,那些贫苦的孩子都有条件出人头地,她所做的,只是让更多得孩子能够站到一条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当然,我一个人的能力显然不够。”

  虞昔所在的公司,有一个由她牵头的爱心小组。每个礼拜,虞昔都会把自己收集的爱心信息和同事们分享。她特别喜欢一个支教的网站,“壹个村小”,那是一个草根公益项目,参与的爱心人士都特别低调。每个月,虞昔都会上“壹个村小”看那些感人的小故事。那些山区的孩子,不论生活多么艰苦,他们都能面对悲剧的黯淡,也能看见希望的光芒。一个陌生人的点滴帮助,都能让孩子们无比感恩。从2007年至今,虞昔和她的爱心小组已经资助了近20个孩子。

  简单爱

  然而当你走近虞昔,希望剖析这些爱心的时候,她并不直言,而是默默地做着平常她做的一切,让你看到她湘女多情背后因为爱而拥有的强大内心。

  每天10点前,虞昔2个手机几乎已经耗去了30%的电量,同事、朋友、家人,她的电话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熟悉虞昔的人都知道,她的热心、爱心、耐心是这个女强人最大的人格魅力,她总能替身边的人解决所有的问题。虞昔也有烦躁的时候,偶尔,她也会发火,但无论如何,虞昔最后都能笑着面对所有的事情,最终,迎刃而解。然后,那个仍旧快乐的虞昔又会装扮精致,精神百倍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对于这点,虞昔很是自信。她的微博上有一个精彩的言论:“比比谁是新世纪好爸妈”。虞昔的段子甚是经典:洗车美容美甲买花买菜再回家接刚睡醒的儿子一起吃早饭去公园踢球。微博往下,转发破百,一片羡慕赞美之声。殊不知,这只是这位80后辣妈的正常生活状态。也许你也好奇,这是哪里来的动力?虞昔的答案总是十分平淡:这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付出的爱和责任。

  ■ 记者手记

  据说,虞昔在圈内拥有众多粉丝,也包括我。一个女人最大的美丽不是那些倾国倾城的外貌,而是那种因为爱而拥有强大内心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充满爱,实施爱,坚持却从不高调。这就是虞昔爱的初动力。

  新京报记者 周维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