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或将把是否建立家长组织作为学校评价考核指标
| ||
|
(上接D02版)
“第一次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是由学校牵头,学校先勾勒出家委会的大概框架,包括外宣部、组织部、活动部等多个小部门,明确每个小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20位家委会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部门”,佟学回忆。佟学认为,与国外的教委会多为家长民主选举产生不同,中国家长愿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但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不会愿意主动提出,自发组织家委会,目前现实的做法还是学校牵头,挑选出一些家长,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成立家长委员会。
佟学介绍,家委会每半年开一次例会,对学校的制度建设、课程管理、宿舍、食堂都会提出意见。除例会外,家长们平时的沟通比较频繁,“有家长向我反映情况,希望学校改进,我会跟家长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商量,如果觉得问题需要由学校层面解决就反馈给校长,有一次我笑着跟王广发校长说,家长委员会提出的批评意见,可能不好听,但希望您能认真听、落到实处。”
让佟学高兴的是,家长们确实看到了学校的一些改革,比如对学生业余时间的管理,对食堂、宿舍管理的改进,“王府学校把国外大学的一套做法提前移植到了高中阶段,理念我们很认可,但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此前使用的教材、习惯的课堂模式、管理模式都不一样,一下子进入到新环境会不适应,在家长的建议下,学校对管理方式进行了改进,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效果很好。”
“对私立学校而言,家委会还是个新生事物,得靠家长和学校磨合出更好的经验。”佟学坦言,国内学校的家委会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国外家委会能发挥的作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的家委会在宏观层面需要强势的政策导向指引,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家委会与幼儿园合作解决问题
3
踩点:红黄蓝回龙观幼儿园
家委会成员:由园方邀请; 规模:每个班约2名,一共约20名; 活动:有固定例会,听取园方在教学、户外运动、活动、伙食、开放日等的安排,并提出意见。
“我的孩子2010年9月入园,当时才2岁半,自理能力还不是特别好。有一次因宝宝尿床,我与老师及幼儿园进行了,后来园长坚持给换了新老师,把孩子一直照顾得很好。”
这次事件之后,大概在2011年,子涵妈妈就被邀请进了家委会,“每个班会有两个家委会成员,整个幼儿园大概在20个左右”。在子涵妈妈看来,家委会不是要和幼儿园对立,而是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平时,家委会都会有固定的例会,幼儿园也会召集家委会成员开会,把每一季度的规划汇报给家委会成员,包括教学、户外运动、活动、伙食、开放日等的安排,都会征求家长意见。
在日常工作中,幼儿园的管理和家长的想法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而作为家委会成员,子涵妈妈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孩子们权益的同时,做好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桥梁。“有一次,孩子班上的教师调整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家长建立了一个QQ群讨论对策,有些家长还有一些过激言论。我们在群里讨论了一个星期,还单独在回龙观找了个宾馆开会。我们一边让其他家长不要有过激行为,一边商量合适的解决办法。后来,我和另外一个家长作代表,给园长写了一封信,阐述了我们的担忧和想法。结果,园长第一时间就给我们打电话,解释了调整的原因,后来又很快组织了全体家长的家长会,开诚布公地谈,最后问题圆满解决了。”
还有一点让子涵妈妈很放心,“我的孩子并没有因为我是家委会成员而受到特殊对待,幼儿园让家长参与到日常管理,而家长也在与幼儿园的沟通中逐渐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 专家建议
家委会需要被“放权”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现在确实有不少中小学校已经成立家长委员会,但往往成为“摆设”,我不认为这是家长参与意识不够的问题,而是家长委员会的运作机制有问题。另外,对家长们的参与意识,也应有客观认识。
我国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并非家长民主选举产生,由此使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代表性弱,不少委员非富即贵,俨然成了家长身份的象征;二是家长委员会未能独立运行,而是在学校“指导”下开展工作,较少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这是强势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放权所致。
家长参与家委会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良性环境中逐渐培育。目前,由于家长委员会的机制不健全,导致不少家长觉得没什么意思,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另外,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产生异化,也误导了部分家长,有的家长就认为,家委会的功能就是家长和学校“联谊”,或者家长出资源,所以那些没有头衔、没有资源的家长,也就很难在家委会发挥作用。“联谊”和“找资源”,是家长委员会的部分功能,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功能,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家委会从本质上说是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机构,有责任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
与其他教育改革一样,在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赋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的权利,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放权。然而,要让放权的对象来主导家长委员会的设计,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对于家长委员会这个新事物,需要探索合理的推进机制。谁来推进成立并督察家长委员会的实际运行效果、功能,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育理念决定家委会是否流于形式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
我了解到一些学校也组织家长参加活动,征求意见,但成立形式一般是班主任形成初步意见,挑选家长组成家委会。这有中国的现实原因。首先是学校对家长作用的认识、看法有一个发展过程。在第一阶段,学校多为关门办学,思维里还没有家长参与的概念。第二阶段,学校认识到家长是一支重要队伍,主要以“开办家长学校”为标志,但这一阶段,学校还没把家长当主人。现在,有的学校正在走向第三阶段:开始意识到家长也是办学主体,有存在的价值,有些请家长来听课,听取家长建议,家庭与学校自觉合作。
从根本而言,家委会是流于形式还是发挥重要作用取决于教育思想的转变。如果学校和家长秉承的都是素质教育理念,那学校对家委会会很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如我曾经接触的深圳南油小学,家长起的作用非常大,他们的家委会分三级:校级、年级、班级,活动开展得很惊人,像足球赛、读书座谈会、兴趣小组等很多活动都是家委会办的,以家长为主。反之,如果教育指导思想不对,家长只关心升学,自然也没有热情去参与家委会的工作。
从现实而言,现在家委会的管理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目前情况下,我认为,现实的做法只能是学校多组织活动先增进家长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民主选举。
■ 域外经验
北美家委会依教育法制定章程
●曹永刚,女儿就读于温哥华U-hill中学
北美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除了有理念引导家长和提供相关活动让家长参与外,还有家委会(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简称PAC,家委会)来负责和协助工作。我爱人是我女儿所在中学的co-chair(家委会的联席主席)。
在这里,每所中小学都会根据当地教育法成立一个家委会,家委会的主要成员和负责人由家长选举产生。家委会的主要角色是咨询(advisory),即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相关发展建议,这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设定(每个学校还另外专门设有学校规划委员会SPC,一般有两三位家长作为委员)、校园安全建设、学校特别的项目和活动规划等。家委会的主要功能,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来影响他们孩子在校园的教育生活,比如筹集资金来支持和设立一些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等;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来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
在北美,每个地区教育局都设有一个地区家委会(District PAC),由各个学校家委会派代表组成,该DPAC与省教育厅直接沟通联络,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的教育状况,而学校的家委会是与地区家委会保持沟通联系的。同时,每个学校的家委会都会根据教育法等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家委会章程;一般而言,PAC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会议。
学校家委会经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地区教育局的拨款,这是根据学生的人头数来拨付学生活动资金的;另一个就是家委会的筹款活动,除了希望家长直接捐款赞助外,就是开展各种活动募集资金。U-hill中学今年第一次开展预售商场购物卡活动来筹款,即组织家长购买大超市的购物卡,该购物卡和现金一样使用,而超市会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该折扣将转给家委会用于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也是国外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王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