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这两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推荐选拔方面也有不少探索,但是,与户籍挂钩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始终没有触及。
今天,是各地公布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方案的最后时限,就在昨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方案。
综观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内容,有一定进步。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获得了在当地考取本科、高职的权利,其他人即便不能在当地录取,也可以在当地借考,回原籍录取。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衔接,需要配套政策出台。
不过,不出所料,各地的方案,尤其是“北上广”,并不能根本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政策制定各方仍然深陷权利公平、利益博弈和民意争讼的困局之中。
显然,这既不是国家乐意看到的,也不是地方政府所愿意面对的一种局面。改革过程中有各种不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些改革措施社会效果不佳,就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些不足,并让问题回归原点,从源头解决,而没有必要回避实质问题,老是在外围兜圈。
现在,从教育部门到地方政府,从外来人员到本地居民之间,关于异地高考问题讨论很多,甚至也有尖锐的对立或冲突,异地高考似乎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卷入进来。各方要走出当前的异地高考困局,还需不为浮云遮望眼,要刨根问底,需要从高考改革入手。
异地高考是现行高考制度下的衍生问题。关于高考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两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推荐选拔方面也有不少探索,但是,与户籍挂钩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始终没有触及。
如果,高考改革按兵不动,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仍然不能与户籍脱钩,寄希望于从地方突破,不但遭遇种种阻力,难有能够被大多数接受的方案,反而副作用加大。这不但让矛盾转移,甚至呈现矛盾扩大化的态势。
从异地高考到高考改革,本质上事关教育公平,事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事关公民基本权利,这迫切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改革设计,需要从国家层面通盘考虑,整体推进。
尽管,从权利平等、社会公平的大原则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高考权利没什么可争论的,但从现实中的种种阻力和舆论风波来看,当下不但民情非常复杂,而且社会也对此缺乏充分的共识。这恰恰需要在媒体、网络等公共舆论空间中,对此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各方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真实想法。
这其实没有什么敏感的。相对于现在的状况来说,理性而充分的讨论,不会让情势变得更差而只会产生正能量,有助于各个群体互相沟通、理解、说服,有助于形成改革共识,增强身份认同。由此,政府和民众才能一起找到可以接受的政策底线,以及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关报道见A0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