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重点

“制定门槛的权限不应下放给地方”

专家称,随迁子女的就读地高考问题解决,需要改变户籍制度,改变计划招生体制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昨日,北京推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方案,作为一项难度大、关注度高、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异地高考方案备受关注。昨日,专家对下一步需进行的政策跟进提出建议。

  首先应改革计划招生制度

  新京报:北京市出台的过渡性方案有哪些突破?

  储朝晖:我们长期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封闭的,对非户籍人口并不接纳,现在这已经显示出政策转向,对非户籍人员开始接纳了,这一定程度地接纳是一个突破。

  其次,北京市做了现有制度框架下能够做的事情。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评价?

  储朝晖:制定(“异地高考”)方案,就要改变现有户籍体制和计划招生制度,目前计划招生体制里分指标的制度安排,是没有办法真正实现公平的。这靠北京、上海、广东没有办法取得突破。

  新京报:北京目前异地高考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储朝晖:解决异地高考,从大的方面讲是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如果其他地方与北京能拥有均等的权利或机会,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现在这种权利和机会的差别太大了,一旦放开了,(大量人员)就会涌入。

  政策未来稳定性还有待观察

  新京报:各地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办法,差别很大。你怎么看这些条件的差别?

  熊丙奇:从各地发布的政策来看,很多是三年学籍条件为主,更严格的是,跟居住证挂钩。国家把制定具体政策的权限交给地方,各地会考虑到当地的教育容量,为此会对学生设置门槛,对学生父母提出要求,有些地方还对学生报考院校设置门槛,只允许报考高职。这就是国家把制定异地高考门槛权限交给地方的必然结果。我认为不能把权限交给地方,应由国家来制定基本门槛。

  新京报: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

  熊丙奇:无非就是流动人口的多少,人口越多,条件和门槛就越高。再一个因素就是当地高考指标的多寡,北京的最高,上海其次,广东其实是很低的。有些地方就是竞争非常激烈,条件相对宽松,也不会对当地有太大的冲击。

  新京报:现在还有些省份没出来具体的方案,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我觉得方案的出台,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包括本地户籍人口的意见,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听意见,可能有些地方制定政策时,会对本地利益有更多的权衡。正因为当地有人反对,未来政策可能还会调整。毕竟这不是一个法规性的决定,不是通过当地人大立法,而是属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性规定,这在未来的稳定性还有待观察。

  新京报:是不是“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政策,这一表述也是在政策语言上留有一定的空间?

  熊丙奇:对,是这样的。既然是“原则上”出台,就是说,到了这个时间点不出台也可以,这在政策上是说得过去的。

  应建专业自主透明公正招生制度

  新京报: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还需要哪些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

  储朝晖:实际上,随迁子女的就读地高考问题解决,需要改变户籍制度,改革计划招生体制。

  要改革计划招生体制,就应让高校依据发展方向和需求来招选学生,这种选择自然会形成内在的平衡机制。比如各校都想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各个学生也想上更好的学校,实现这样的相互选择。当然这样的相互选择一定要是一个专业机制,而且不是行政的方案,不是仅仅看考试分数来决定。

  总体上要建立专业自主透明公正的招生制度,这就是中国高考未来避免不了的现实,跨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改革,未来就是不稳定、不平衡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郭少峰 邓琦

  建 议

  北上广是否可以向教育部争取若干高考机动录取名额,即根据中学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人数,编制单列招生计划?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