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17套房环卫工”的启示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家之言

  农民出身的余友珍并未因一夜暴富而坐吃山空,其对金钱的见识与境界似乎并不逊于巴菲特。

  坐拥17套房产、价值上千万元,余友珍依然在武汉当着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负责约3000米马路的保洁,每天沿街来回清扫6个小时,擦洗8个垃圾箱”——这事成了新闻,大抵缘于人们通常以为,这么有钱了,即使不在家闲着、养着,也犯不上干这么苦的活儿吧。

  在此前媒体报道中,某些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农民,浑浑噩噩、混吃等死,开宝马吃大餐者有之,吸毒聚赌者有之,甚至有因是投资失误或挥霍无度而返贫的。与之相比,继续操起扫帚的余友珍可谓“异类”。

  有专家分析,上班能够给人的一天提供“架构”。没有架构的日子会让人觉得“没有动力、不知所措”。如果人们不工作了,往往会怀念与同事聊天、和不同的人接触的时光。人们可以从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因此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自小就是农民的余友珍,可能说不出专家的这番大道理,从种菜挑大粪,到“给工地拖砖”、做饭,直到做起了环卫工——“一辈子苦惯了”的余友珍只是认为,不做事心里不踏实。只求一个踏实,这是不是一种“架构”呢?

  美国富豪巴菲特有个儿子叫彼得,在他眼中,父母传给他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彼得靠自身努力成为美国知名作曲家和音乐人。而余友珍对金钱的见识与境界,似乎并不逊于巴菲特。她解释自己当环卫工的原因,就是“想给儿子、女儿做个样子,不能天天窝在屋里坐吃山空”。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国家的财富伦理有着特殊的文化历史渊源。我们不能要求失地农民能像比尔·盖茨那样,通过慈善基金会向世人展示其对财富的理解。而从热爱劳动开始,继续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日子,让自己“心里踏实”,余友珍的做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起点。

  □刘文宁(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