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预付卡规模有望超2万亿元,约占消费品零售额的十分之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成销售重点
1月6日,商务部在其网站发布一条消息——“商务部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
消息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监督检查,指导发卡企业开展合规自查,并在3月底前,开展专项检查,“集中查处一批符合条件但未备案的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以及群众投诉举报多、媒体负面报道多的发卡企业。”
自2011年政府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以及2012年11月《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来,预付卡行业的监管力度开始加大。
相关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预付卡发行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大关。作为参考,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21万亿元。这意味着,预付卡的发行规模已达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约十分之一。
同时,随着行业监管的强化,更多的“大企业”开始更加重视这一市场。
在近来消费相对疲弱的背景下,对拉动消费发挥有效作用的预付卡产业,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众多商业服务企业关注的热点。
□新京报记者 林其玲 北京报道
发卡公司的忙碌“假日”
2012年年末,各大商场百货和消费场所,都迎来办理预付卡的高峰期。
2012年12月20日,北京,马甸桥附近一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6层写字楼,商房大厦。
写字楼不起眼,出租车司机在北三环中路来回跑了两圈,愣是没有找到。就连写字楼的大门,也隐藏在建筑后身。可就在这样建筑5层的一个小房间里,却穿梭着各种“腰包鼓鼓”的人。
“1000元一张的,买49张。”一个裹着灰色羽绒服,拿着腰包的中年男人在柜台前喊着。柜台里的姑娘,熟练地点钱,取卡,几分钟的时间,交易完成。
“我经常来这买卡,客户打点关系用,很方便。”咨询柜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办卡没有折扣,还需要额外缴纳3%的手续费。如果一次买卡金额超过100万,可以提前给电话客服打电话,看看能否申请到1个点的折扣。
即便这样,买卡者仍是络绎不绝。
这是北京最大的预付卡企业资和信的一个办卡点,相关数据显示,资和信占据北京多用途预付卡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也是北京各大办卡中心的一个缩影。在2012年年末,各大商场百货和消费场所,都迎来办理预付卡的高峰期。
一个发卡公司的销售说,年底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忙完这几天,他们这个小组应该就能完成今年10亿的目标销售额。
发卡公司的忙碌延伸到终端消费层面则是预付卡的火爆。
1月2日,元旦假期,记者在宣武门沃尔玛超市的一个交费通道看到,半个小时内,十几位消费者中,约有半数人使用了包括商通卡在内的各种预付卡。
从沃尔玛超市出来,往北三百米是崇光百货。在这里,持购物卡消费更为普遍。天气好的时候,百货大楼门外,会有拿着一串购物卡的“黄牛”,向过往的路人低声询问,“有卡吗?收卡。”
一位正在排队结账的男士表示,他来这里买东西,一般用购物卡。有的时候没有带卡,就会找卖卡的“黄牛”帮忙结账,这样每一百块钱能省两三块钱。
不过这位先生表示,现在黄牛越来越不好找了,而且优惠也越来越少。“前两年,每个楼层都有挎着小包的卡贩子来回晃悠,最好的时候,通过他们结账能打九五折。现在找卡贩子很麻烦,而且也省不了几块钱。”
苏宁的算盘
苏宁希望通过储值卡开拓礼品市场,并希望储值卡销售额占北京苏宁总销售额的20%。
红火的预付卡市场吸引了企业的目光。
虽然之前销售一般,但今年苏宁仍然决定加大预付卡的销售力度。
“苏宁要通过储值卡开拓礼品市场,预计2013年储值卡销售将突破北京苏宁总销售额的20%。”北京苏宁总经理侯恩龙在元旦促销会上说。
20%的比例并不夸张。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单用途卡销售额在企业销售收入中占比达到12%。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商联)的数据,一般零售企业单用途卡在其销售收入中占比达10%-30%,部分商贸企业中,单用途卡渗透率高达50%。
2012年,北京苏宁的销售额目标是120亿元,预计2013年的销售目标约为130亿元,以此计算,今年苏宁储值卡的目标销售额应在30亿元左右。
苏宁有自己的算盘,他们说,这个结论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2008年,苏宁就尝试推出预付卡,目前在全国240多家公司1700多家门店都设有预付卡销售网点。但因为相对于百货超市等其他业态,家电产品消费频次低、单价高,此前苏宁预付卡占苏宁总体的营收比例不高。
从前年开始,苏宁从线上到线下,逐步进行“百货化”改革,引进百货、日用品、图书等多种商品,收购红孩子网站,不断拓展其商品种类。
“从去年12月21日起,苏宁储值卡将线上线下打通,消费者可持苏宁电器储值卡同步享受苏宁易购所有的产品,如化妆品、母婴用品、服装等在实体门店涉及较少的品类。”侯恩龙称,2013年苏宁还将加大预付卡的宣传力度。
在侯恩龙看来,对预付卡的投入是划算的。因为发行预付卡既可以稳定客源,锁定消费,同时发卡过程就是品牌宣传的过程,消费者持卡消费也体现了对品牌的认可,另一方面发行预付卡可以为顾客提供一种新型的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
在作出这个决定前,苏宁聘请专业调研机构,对近几年节前礼品市场消费趋势进行45天的调研分析。调研报告数据表明:高性能、时尚、健康等礼品获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苹果新iPhone、微软Surface等产品上市的带动下,3C年末礼品市场将一路高歌。
“就像消费者使用资和信储值卡去商场购物一样,以后消费者会习惯用苏宁储值卡在苏宁电器和苏宁易购买东西。”北京苏宁一位负责人称,“这是个非常大的市场,我们目前主要通过跟大企业销售,来开拓这个市场。”
更何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市场。
据中商联提供的数据,2011年,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发行单用途预付卡的规模合计约3400亿元。
2万亿元的蛋糕
保守估计,2012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规模也应在2万亿元,而2011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万亿元。
企业开展预付卡业务,首先可以获得巨额的备付金,进行资本化运作;其次,由于预付卡可按税率较低的商品开具商业发票;第三,卡内残余资金也是企业的另一变相收入。因此,预付卡在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受到企业追捧。
目前预付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多用途预付卡,由专业的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如资和信、福卡等,由人民银行监管;二是单用途预付卡,一般是商业主体自行发售的卡,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商业主体,如家乐福卡、沃尔玛卡、北京华联卡等,由商务部监管。
目前,这些琳琅满目的预付卡,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甚至二线城市。这些卡,不仅广泛地使用于各大商场、超市等,甚至可以实现跨地区支付。在北京市场,现在流行的储值卡包括:商通卡、资和信信贷卡、苏宁礼品卡、家乐福卡、北京华联卡、开联连心卡、润京卡、瑞通卡、商联通卡、兆亿通储值卡、恒信通易付卡、e龙卡、雅高E卡等。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储值卡广为盛行。例如各种加油卡、美容卡、健身卡、超市专用卡、洗车卡、酒店卡等等。这些卡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借用“预付”模式完成储值。
如果要问中国整个预付卡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到底有多少家在从事这个买卖,恐怕没有人和机构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根据多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拼算估计。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1年,我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近1.7万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包含交通卡、通讯卡等,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已成为我国继信用卡之后的第二大信用支付工具,是单位发放职工福利、居民小额支付、商业企业推动销售的重要手段。
但多用途卡的规模统计却出现分歧。据易观智库的研究,2011年中国多用途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为855亿元。预计到2014年,中国多用途预付卡的发卡规模将达到1850亿元。
根据中商联的推算,多用途卡与单用途卡的规模比不到1:9,多用途卡2011年的规模应不到1800亿元。而据艾瑞分析师王维东的分析,2011年多用途卡的规模为1200亿元,预计2013年底将超过3000亿元。
以此计算,2011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1.8万亿元。
中商联预付卡委员会称,2011年单用途卡同比增长23.4%,2012年单用途卡市场应稳中有小幅增长。王维东称,2012年多用途预付卡的增速至少在40%,这样算来,2012年多用途卡的规模应为1680亿元。
保守估计,2012年国内预付卡市场的发卡规模也应在2万亿元左右。
2万亿元是什么概念?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万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预计达21万亿元。
返佣推动预付卡发行
商户佣金收入是目前预付卡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返佣的分配上,发卡方拿得最多,平均约得50%。
目前,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大型商场都发行过单用途预付卡。
王维东表示,预付卡既能帮助企业提前回笼现金流,又能有丰厚的资金沉淀,这是驱使企业争抢这个市场的根本原因。
其中,消费者放弃的卡押金、卡内剩余金额,都沉淀成为发卡公司的纯利润,成为监管政策落地前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中商联的统计,2011年百货行业预付卡残值卡占比1.55%,超市行业残值卡占比2.75%。
此外,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户返佣、售卡手续费、延期手续费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收费。
其中,商户佣金收入是目前预付卡发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商户佣金是商户给发卡企业支付的交易佣金,由于各行业利润率不同,佣金的比例也不同。
根据艾瑞的研究报告,商超百货的返佣比例最低,为0.1%-2%;美容美发最高,返佣比例约为8%-20%;餐饮娱乐与美容美发相近,约为5%-20%;生活服务约为1%-5%;休闲健身约为8%-10%。
报告显示,在返佣的分配上,发卡方拿得最多,平均约得50%。剩余50%则由链条上各单位获得,一般来说,收单方在返佣中,可以获得约15%,扩展方则为20%。
事业单位成销售重点
事业单位在员工福利、商务馈赠等方面对预付卡的需求较为旺盛,成为各发卡机构关注的重点。
预付卡的火爆,与其用户属性有较大关联。
艾瑞的报告显示,目前购买预付卡的客户多数以企业为主,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福利、公务消费、商务礼品等方面的需求。这些企业集中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公关公司以及私营企业等。
其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已经成为各发卡机构关注的重点,占比达到45.4%,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占比分别为29.3%和19.7%。而个人消费者用户在发卡机构的客户比例中占据较小的份额。
王维东称,这说明相关单位在员工福利、商务馈赠等方面对预付卡的需求较为旺盛,为发卡企业在用户市场拓展方面指明方向。
以占据北京预付卡市场半壁江山的资和信卡为例,其官方网站上明确写出,资和信商通卡可系统地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待、礼品的需求,有效减少财务负担、降低成本。
中商联商业预付卡规范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祥波称,之前因为监管宽松,行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贪污、洗钱等,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类,明确了分类监管的思路,该文件标志着中国商业预付卡监管体系初步形成,预付卡行业进入监管时代。
截至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已向97家第三方机构发放预付卡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准生证”的第三方机构开始跑马圈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2012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应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备案。目前上海10家单用途发卡企业已经完成备案,北京部分发卡企业正在换签协议过程中。
“行业比以前规范多了,问题不能说一点没有,毕竟管理办法刚刚试行。今后根据市场反应,政策肯定还有相应的完善调整。”李祥波表示。
预付卡电子化
以手机“电子券”为代表的“新形态预付卡”开始成为市场的新宠。
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在带动预付卡市场,以手机码形式支付方式的“新形态预付卡”成为市场的新宠。
融通远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手机支付的科技公司,其主要的客户是企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根据客户需求,向客户指定的员工或消费者发送能够在超市、蛋糕房等商户进行消费的电子券,并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个人手里,消费者只要在商户消费结账的时候出示该条短信就可以完成消费。
“有的企业是做员工福利,以前给员工发某个蛋糕房的蛋糕券,但众口难调,企业花了钱,员工还不满意。还不如直接换成同等价格的超市电子券,而且能够多次支付。即使员工不小心丢失,还可以通过客服电话进行密码找回。”融通科技副总裁赵万峰介绍。
“此外,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开展营销活动时,现在也会主动找我们合作。把以前的传统实物礼品,换成等价的电子券。”赵万峰称,对企业来讲,相比传统预付卡,采购电子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按照实际消费量结算,帮助企业省掉资金沉积的无谓花费并可以快速、精准地让企业知道本次营销活动的效果。“比如我们给企业发了100万的电子券,但最后消费者只消费了80万,那么企业只需要支付80万元就够了。”
“这个市场非常大。今年我接了一个客户,一开始很谨慎,一笔单子只有几十万元,后来越做越大,到年底累积金额已经以千万计算了。”赵万峰称,现在他们公司已有上市计划。
■ 背景
预付卡行业进入监管时代
五花八门的购物卡,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第三方支付,这些由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使百姓消费和生活变得十分快捷,同时也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机会。
企业开展预付卡业务,首先可以获得巨额的备付金,进行资本化运作;其次,由于预付卡可按税率较低的商品开具商业发票;第三,卡内残余资金也是企业的另一变相收入。因此,预付卡在市场上一经推出,便受到企业追捧。
但由于发卡企业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发展问题。
2005年,上海因美亚21世纪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不善倒闭,其发行的上亿元美亚卡、万胜卡自此无法消费。
而到了2010年前后,此类事件不断发生。一些媒体报道称,预付卡存在的潜在风险,如圈钱、违法或滥用预付资金、逃避税收、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滋生腐败等。
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商业预付卡的地位、作用和分类,明确了分类监管的思路。
2012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办法》以备案制为基础,按照企业规模和属性对发卡企业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发卡企业分别由省、市、县级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属地管理。
《办法》对国办25号文件提出的实名购卡、非现金购卡、限额购卡等三项制度进行了细化,并对购卡协议约定、信息保密、退货与退卡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同时,《办法》设立了预收资金存管制度,规定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应将部分预收资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并设定了预收资金余额上限,旨在遏制发卡企业超发、滥发行为,降低预收资金风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