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2012年度好书·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8:2012年度好书·教育

蔡朝阳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

2013年01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宁波出版社,2012年5月)
作为一线老师蔡朝阳把教育的理想化为实际的行动。

  【这本书】

  我不奢望改变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其实我自己更喜欢“以自由看待教育”这个词语。因为,我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守护人的自由。而自由是需要习得的,不能想象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下,可以培养出自由的个体。

  在自由的维度上,这一本教育吐槽集,不同于教师群体的多数专业著作。因为如果教育的根本目标有偏差,那么所有的有效教学无非是批量制作醉虾的劣酒。书中收录的多数是我2006年以来的有关教育的文字,自非微言大义,权作不平之鸣。一直以为,阅读可以抵抗荒诞,因为阅读带来自我启明;而言说亦可抵抗沉默,因为话语即力量所在。对于当下贫乏的基础教育,学院内或者媒体界的精英知识分子,其实很难确切知晓这个基础教育的机构是如何精密地运转的。而处于这些个流程之中的普通教师,则多数缺乏言说的能力。现在我恰好在基础教育之中,又恰好有一定的言说能力,因而常有一种责任在我的使命感。正如我在后记中所写,我从来不是一个奢望改变世界的人,仅是一个不想被世界改变的人,多年来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幸我有键盘作为防身利器,得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一付之于文字。而借助这样的写作,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教育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得到了一种逐渐厘清的可能。因而,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对于教育中人而言,无非也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已。

  【这一年】

  教育自觉时代的艰辛与幸福

  2012年,我虚岁40。我非常喜欢“虚岁”这个说法,因为令人想到年华虚度这个词。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前的那个夜晚,我在电脑前,盘点虚度40载的光阴。心想,即便第二天真是世界末日,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周有光先生把自己的一个文集,叫做《朝闻道集》。

  当然跟周先生比,我还年轻太多,但我理解周有光先生的意思。这样的盘点是有益的,我发现了自己在2012年的一个较大的思想变化。此前我写过一文,叫做《重新发现的任务》。意思是说,我之前的所有阅读思考,都应称之为前教育时代;只有理解到教育与我个体生命密不可分的纠合之后,才重新发现这一任务的艰巨与幸福,这是教育的自觉时代。

  这一年,我还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将上述的两篇文章结合在一起,是我今年以来对教育的崭新理解。教育的无用,其一在于教育仅解决教育范畴之内的问题,而身为教育中人,却时常要面对一些超越教育范畴的问题,因而教育无能。其二,越是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便越觉得儿童教育的重要,很多问题,在其表现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发现,根子在其童年。这是我今年一个巨大的认知的提升,也坚定了我要守护孩子童年的信念。其三,教育仅是一种柔弱的力量,不是匕首,不是投枪,不是律师的雄辩滔滔,可以立时废除恶法,但教育是用以改变未来中国的力量。在这个层面讲,教育看似柔弱,但其实最有力量。

  【这一代】

  我们是孩子的铺路石

  70后最幸运的一点,大概是有一个自由的青少年时代。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应试教育都还没有成为精致的暴政,尚有空间容孩子们悠游嬉戏。而当我们开始求知,恰好又碰上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可以说,我们旁观了整个80年代的喧嚣与沉寂。

  启蒙之根,在80年代初期便已种下。因此,便可理解,为何我们会在90年代乃至2000年代继续如饥似渴地搜寻那些思想史上失踪者的蛛丝马迹,略有发现,便甘之如饴。这一点,还要感谢互联网,如果说启蒙之根是在80年代种下的,那么自我启蒙的完成,则要拜伟大的互联网之赐。

  如今我们年届四十了,尽管始终觉得尚未准备好,但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充盈着前所未有的能量。以前看许鞍华的电影《男人四十》,张学友演一个四十岁的语文教师,觉得好悲凉,到四十岁不如死了算了。如今年届四十,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生活很琐碎,却是价值所依附并得以实现之所在,舍此无他。所以教育的出发点就在当下,就在日常生活。这是教育即生活的现代阐释。我经常想到一些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无论是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还是做乡村图书馆的李英强,以及更多不能一一点名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不悲壮,有理念,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当然我们知道,无论哪一代都是中间物。

  作为教师,其价值自然在于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而更重要者在于,教师须给孩子们以助力,以使其自由飞行,到更高更远更优美的境地。我们是中间物、是铺路石,而我们享受这个过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致敬词

  教育乃经天纬地之大事。有怎样的人,即有怎样的国家;想象更好的社会,需想象更好的人。因此,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只要人们对未来心怀希望,教育就是必要的乌托邦,转型社会尤须明澈此理,更好的制度与更好的人应是相互支撑。蔡朝阳先生为中学一线教师,他在自己的教育随笔里,对社会发展的关切,与对人本身成长的关切,彼此交织;对更好教育制度的期待,与对生命当下的尊重,彼此滋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诚恳而执着地追求自我启蒙、自我完善,则展现了人性积极的力量。

  我们致敬蔡朝阳,在教育被功利化与浮躁侵染的氛围中,他坚持以超越的视野看待教育;在很多人只顾察看教育中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时,他以独立的思考相抵抗,激励着自己迈向更深远的教育理想。一位对人之成长有着丰富经验又保持天真的教育者,实以动人的姿态,启明着我们对教育的认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