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政府应帮助最薄弱校快速发展”(2)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
●李有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上接D05版)

  ■ 对话

  机会、过程和结果平等是真正的平等

  新京报:你觉得怎样才算是教育平等?

  陆士桢:国际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平等指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过去我们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是说机会平等。当把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加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现在人们有权利要求最好的教育,包括教师、设施等。结果的平等,就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的、全面的、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结果平等不排斥人的多样性,他恰恰是在尊重人的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论坛中其他嘉宾的观点?

  陆士桢:我觉得所谓“有层次的教育就是均等”是不对的,不能说农民工的子弟就得享受最低等的教育,有钱人就有权利享受最好的教育。我注意到习近平特别谈到,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不是老百姓的奢求。我觉得什么时候教育部长愿意把他的孙子送到二龙路中学,那才叫真的实现平等。

  新京报:最近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推出了“异地高考”的政策,您如何评价这些政策?

  陆士桢:我觉得这些方案好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可以分步走。

  新京报:你认为怎么来解决这个困局?

  陆士桢:教育跟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特别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文化等因素关系特别密切,高考全国一个标准是理想状态,也是民众要求教育公平的合理诉求。但目前制约解决这个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第二是户籍制度,这涉及的问题太复杂了。高校招生改革不是一个可以单独解决的问题,需要放到社会政治改革中去。

  “要把优质资源扩大化”

  新京报:有嘉宾认为北京的教育均衡是全国最差的,你认同吗?

  李有毅:北京确实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不认为北京是最差的,应该说北京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一般百姓可能对教育及对教育内部的东西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看历史或媒体报道。

  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让所有人享受均衡的教育首先要有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目前在硬件方面政府投入了很多,学校设备、环境也改变了很多。在软实力方面,各个学校的历史和原来形成的氛围不一样,比如原来有的学校是重点,改变起来可能会慢一些。

  新京报:你认为造成北京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

  李有毅:首先是历史原因,一些学校积蓄了雄厚的教育资源,一直有优秀毕业生,大家就认可了这种教育质量,有好的口碑传下来了。但不排斥政府在分配上有些不同。

  新京报:你认为当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李有毅:第一是要真正从体制上改变,慢慢把优质资源扩大化,把公认的一些不是很好的学校吸引到这个集团来,让这个集团资源共享,缩小差距。让好的教育资源受众面大一些。其实我们已经做到很多资源在共享。

  还有一个教师流动的问题。若要教师流动,必须保证教师所有待遇都是一样的。若干年前人事部曾经开过座谈会,但也没有实施。安徽铜陵在全国率先采取教师流动制,但我也不知其成果如何。目前来看,让教师流动来达到教育资源均衡,难度还是很大的。

  提问

  Q:“我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市民,北京地区教育资源的确不平衡。我孩子要上初中了,要想上人大附中,我怎么能马上解决?”(来自腾讯微博)

  陆士桢:让你的孩子真的考全市第一,这事儿有可能。

  朱永新:其实我觉得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到人大附,或者其他所谓名校。我觉得公办学校就不应该有选择,除非经过政府特许的公办学校,比如类似韩国的科技高中这种学校。公办学校就是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自主地落实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不应该说我就要进人大附中,没有这个道理。

  李有毅:好的学校多得是,为什么非得要选这所学校?

  王广发:应该选择优质资源能够流动到的学校,而不一定要人大附。

  D05-D06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孔悦

  D05-D06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