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爱心和责任感是公益性最好体现”(1)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5位嘉宾围绕“教育公益性”展开了热烈讨论。D07-D08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我国教育具有公益性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也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在互动论坛的第二个环节,对于“如何处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关系?”等话题,来自公办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的5位嘉宾就围绕“教育公益性”展开了热烈讨论。

  论题2

  教育的公益性践行与探讨

  【参与嘉宾】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界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

  全疆发,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

  蓝春,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

  张炜,学大教育副总裁

  如何理解教育的公益性?

  论坛开始,主持人王旭明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究本质的问题——“何为教育的公益性”,现场嘉宾给出了各自的思考。

  “教育的公益性首先是要保证它对民族、社会发展有利,但是现在正在背离这个方向。”在孙云晓看来,教育普及之后,包括一些所谓优质校在内的并没有提供优质的教育,而且教育导向是错误的,“在考试这一导向下,孩子可以不关心生活,可以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家庭也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是最重要的标准,这样的教育导向下不仅出不了大师,出不了一流人才,反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反生活的人。”

  张炜认为,教育的公益性首先要立足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公正、公平的关爱。

  具体落实中存在哪些问题?

  李界雄认为,一所学校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头脑负责,为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服务,教育应该承担的不只是学生在学校的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加上小学六年的教育,“为什么很多人对教育的质量不满意?因为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并没有具备继续发展的能力或素质!”

  同为公办学校校长的全疆发也赞同这一观点,“学生毕业以后,具备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该有的基本素养,教育的公益性就体现出来了。”

  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蓝春说,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大于公益性,“功利性倾向是用短期的目标,短期的升学指标衡量孩子的好坏。这可能是目前违背公益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蓝春指出的第二问题是王佐书在此前的主题演讲环节提到的全人格教育,“未来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道德标准、价值观统一的问题。”

  在孙云晓看来,任何一个学校,无论是公办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孙云晓举了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的例子,“作为一个顶级的贵族学校,它培养的学生富有爱心、责任感这就是教育公益性的最好体现”。

  如何实现教育的公益性?

  “第一,别把教育当成一个赚钱的机器。因为教育是人教人,所以它不可复制,不像工业化流水线,投一笔钱就能造出一个标准。第二是教学的公益性,核心还是教师的爱心。”对于民办教育机构而言,如何处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蓝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全疆发说,每个学生禀赋、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站在学校的角度,就是要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包括在课程设置、教育评价各个方面要适合这一类学生群体。李界雄也介绍了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所开设的科技创新实验班、二四制课改项目班等,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特长发挥他们的潜质,实现未来的持续发展。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