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爱心和责任感是公益性最好体现”(2)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全疆发,北京陈经纶中学副校长
李界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

  (上接D07版)

  ■ 对话

  目前被分数扭曲的评价标准需要改变

  新京报:你认为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而不是成为不关心生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的人?

  孙云晓:教育一定要赋予人爱心和责任感,良好的习惯缔造健康的人格,这是一个基本的目标。但现在相当程度的学校、家庭背离了这个目标,背后有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大家往深渊里走。从具体措施而言,要培养孩子的公益心,我觉得可以让孩子担负一些社会责任。比如在欧美高校尤其是美国,是否有志愿者经历是大学录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在这种正确导向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爱心和责任感也在其中慢慢培养起来。我的设想是,能否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也引入这些内容,让是否具有志愿者经历成为学生升学时重要指标,当然前提是有相应的诚信机制并行。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有种可怕的力量推动我们往深渊里走,那如何才能及时止步?

  孙云晓: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导向是最可怕的导向,现有的评价标准扭曲了价值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家庭最看重的是分数。而我们认为,健康人格的5大指标是:助人、尊重、自制、责任、学习。目前被分数扭曲的评价标准需要改变,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把健康人格的5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而非分数。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微环境比大环境重要,现在很多家庭觉醒,开始选择新的教育。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在变化,我认为这种力量也非常伟大。

  反思教育功利性就是公益性的良好开端

  新京报:作为一个教育资源优质校的管理者,你怎么理解教育的公益性?

  全疆发:首先学校从整个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过程中,一直在设计并落实与学生相适合的内容,特别是课程设置,让学生得到及全面具有特长的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新京报:公立教育的公益性,是否也受到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

  全疆发:整个社会一度出现了功利性的倾向,这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不能把这一责任归结到学校,甚至教师层面,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对学校来说升学率上不去,就会出现基本的生存问题,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公益性。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于教育的功利性已经在反思,过去若干年,功利性在弱化,这种反思和弱化就是良好的开端。社会风气的变化很自然会折射到学校,社会对于学校高低质量的评判会有社会的标准,学校是社会一个很细小的投射。

  新京报:侧重教育公益性发展,会不会影响教育差异性?

  全疆发:教育的差异性永远存在,作为学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公益性方面做些工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学校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但是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教育机会是否公平也是公益性体现之一

  新京报:三十五中有哪些举措实现教育的公益性?

  李界雄:虽然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学校这个小环境里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努力和探索的。除了直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之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通过改革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因为获得的教育机会是否公平也是教育公益性的体现之一。不是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部的教育就意味着公平,而是应该创造更多条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有科技创新实验班、二四制实验班等,发现学生的优势学科,同时借助于中科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D07-D08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王荟

  声 音

  理想中的相对令人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第一是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把教育产业化,当作商业来盈利;第二是教育的公平性,不把学校分三六九等,淡化重点校。

  ——新浪网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