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汽车周刊·看HongKong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4:汽车周刊·看HongKong

香港法则

香港汽车文化巡礼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欧阳若曦
首位进军世界赛事的中国香港赛车手
一眼就能够认出它,这就是香港的独特气质。
在香港很受欢迎的高级车房。

  采访之前,摄影师告诉我,香港密耸的高楼间,牌楼霓虹中所折射出的绚烂又深浅不一的光影色调,在摄影上叫做香港调。

  想想也是,那里的确弥散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东西方多元文化碰撞、冲击、融合下诞生了独特的香港社会文化,而这里的汽车文化也奏响着独特的调性——传统、执拗、前卫、包容发酵出来,拥有着如同波尔多红酒一般无与伦比的丰富口感。

  700万人的出行选择

  每天早上9点,是香港地铁的高峰期。游客最好不要在上班高峰期挤地铁,也许你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位白领的限量版Hermès皮鞋,或者转个身就蹭到了某位男士精心挑选的Armani皮包。这就是香港的现状,即便两个月的薪水就能买一辆轿车,但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香港开始大兴城内交通建设,地铁、小巴、轮渡、电车……交通网络遍布城区。在香港最繁华的油尖旺,几乎每200米就有一个公交车站,近10条公交线路频繁往返于商业区与港九新界。

  私家车的缴税分水岭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开始发放第一个私家车牌照,早期进入市场的主要以欧洲豪华车为主。一时间,香港私家车市场发展迅猛,同期平均月销量在4000辆左右。蓬勃的市场同样带来了城市拥堵问题。1981年,香港政府颁布了至今为止最为严厉的税务法律,所有新车需要缴纳百分之百的税款,即如果你买一辆新车,就需要付与新车价格同样的税款。该法律颁布的当月,香港车市成交量锐减至1000辆左右,最低谷时曾惨跌至三位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香港城市交通日益发达,私家车市场也进入恢复期,每月销量维持在1800-2000辆左右。香港政府为了抑制过快发展的私家车数量,仍然出台了一套新纳税法律,即香港现行的“车辆首次登记税”。在香港购买越昂贵的私家车,所要缴纳的“车辆首次登记税”就越高。例如,一辆售价50万港元的轿车,车主要分段付税:最初的15万缴税35%,其次的15万缴税65%,再次的20万要缴税85%。这样,购买这辆50万港元的轿车,车主还要另外缴税32万港元。高昂的购车税有效控制了私家车数量的增长。

  另外,政府每年根据排量对私家车征收牌照费,以汽油车为例,排量在1500cc以下的征收3929港元,超过1500cc不超过2500cc的征收5794 港元,而排量超过4500cc的私家车则要缴纳11329港元。

  割舍不下的豪车情结

  尽管税收政策如此严苛,却仍阻挡不了香港人对于豪车的热衷。在香港,有两个“劳”是身份的象征。一个是金劳,一个是大劳。金劳是劳力士,大劳是劳斯莱斯。

  邵氏影城位于香港将军澳工业村,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文化代表公司,邵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达到了电影业的巅峰。在电影城内,停满了劳斯莱斯、奔驰等豪车,大部分是名导演、演员及高层工作人员的交通工具。大老板邵逸夫的座驾也是劳斯莱斯,正因为他的钟爱,劳斯莱斯也成为了邵氏电影中的常客。电影中偶尔也会暗藏彩蛋,比如开劳斯莱斯的司机,往往手上都有一只金劳。豪门司机,也是当年香港收入颇丰的职业之一。

  豪车对于香港人而言是身份的象征。今天的香港,每10个车主有4成以上拥有至少一辆豪华车,这在全球市场也是绝无仅有的。

  位于湾仔的告士打道是香港著名的豪车一条街,坐拥面朝维港最黄金的铺位,几乎所有香港豪华品牌的门店都集中在这里。今年上半年,一家全新的法系品牌店在告士打道开业,不到100平米的展厅被原业主的房屋设计分成了两半,紧巴巴地展示了4款新车。路旁行色匆匆的人们偶尔停下脚步驻足观看,但进入展厅的却寥寥无几。在香港,多年形成的消费惯性让购车者对于新兴品牌的进入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大部分人眼里,奔驰、宝马、奥迪才是消费的固定对象。除此之外,日系品牌的“7人车”也是香港人的最爱。在香港,一家品牌只有一家正式经销商,有实力的经销商能否获得好品牌的独家代理是成功的一半。

  ■ 花絮

  路边车房 香港没有所谓的4S店维修,维修铺被香港人称之为路边车房。上至宾利,下至POLO,都能在一家车房内维修。全港有数千家大小不一的车房,竞争压力巨大,想要赚钱只能靠独家代理部分维修零部件。而所谓的高级车房是指环境干净、店面宽敞,不同于又脏又乱的野鸡车房。

  水货行 在香港,那些一个代理售卖几个品牌的经销商,被称为水货行。水货行主要代理“7人车”及豪华房车,价钱比正规代理商略微便宜。

  ■ 人物写真

  我在香港没有车

  和Darry聊天的第一个问题让我无比尴尬,很难想象一个著名的赛车手不曾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他并不觉得这令人难以置信,香港的公共交通过于方便,偶尔休息几天,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去哪里都坐地铁。

  八岁时,父亲买了一辆小型赛车给Darry,并将一切赛车的基本知识倾囊相授,Darry也开始向高水平的赛事IKF西北金杯赛巡回赛进发。至此,Darry开始不断比赛拿奖,直到现在他的头衔成为首位进军世界赛事的中国香港赛车手。按照他的表述,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事业称之为斗车。斗的是速度,和其他车手斗,也和自己斗,冲刺时那穿透耳膜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会让Darry兴奋不已。

  在香港,榜样力量是这个快节奏社会中各种文化精神崛起甚至引领经济走向的先决条件。网球名将张德培、帆船女王李丽珊,他们曾经让香港猛然掀起了运动热潮,香港的中产阶级一度以懂得玩帆船作为进入上流社交圈的重要标准。如今,赛车手Darry成功上位。

  追根溯源,香港的赛车文化由来已久,并且深受欧美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都会举行世界小型赛车比赛,很多年轻人都对这项追求速度激情的运动向往不已。如今,香港玩车的越来越多,手握兰博基尼的方向盘却不懂如何将马力发挥到极致;平日有空,Darry就会充当教练角色,带着一些新晋的玩车人士跑到珠海或是澳门“斗”上一圈。

  (下转B16版)

  B14-B16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维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