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D03版)
■ 热点问答
每天喝500克酸奶不会过量
Q 乳酸菌在乳酸菌饮品中到底占多大的量?广告宣传中的100亿个、30000亿个各不相同,对人体有益的标准是多少?一天应该饮多少,体内有太多乳酸菌,是否会对身体有害?
付萍:从重量上讲,乳酸菌在乳酸菌饮品中只占极小的部分,因为细菌体积太小,不管多少亿个都没有多少分量。在肠道里产生乳酸或有活性的代谢糖,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讲每天喝500克酸奶不会有过量的问题。而在胃肠道里,活性益生菌数量越多越好,因为它不是大肠杆菌这种致病细菌,所以它不会造成拉肚子。当然,这些饮料里往往加入砂糖等糖分,喝多了的话,有可能糖分、能量摄入过高。
Q 是不是活性乳酸菌饮料对人体有益,非活性乳酸菌饮料对人体就没有益处?
付萍:活性乳酸菌饮料和非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区分关键看里面有没有大量的活菌。如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同时双歧杆菌的生长,还可以使大便湿度提高,从而防止便秘。有研究显示活性和非活性两者对健康都有一定作用,前者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后者可以改善肠道内环境有利于肠内固有的益生菌繁殖,但前者优于后者。当然,活性益生菌可能因加工、发酵、运输、储存过程中种种因素就被杀死了,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益生菌没有依赖之说
Q 肠道是否会对益生菌制剂产生依赖?
崔玉涛:肠道内细菌100%都从外界进入。只能适应肠道厌氧环境的细菌才会驻留、繁衍,形成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正常菌群是动态变化的。最早的正常肠道菌群来自母乳喂养过程,母乳喂养本身就是有菌喂养过程。“益生菌”就是在模拟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脱离开母乳喂养,如何理解益生菌?所以母乳喂养儿无需补充益生菌。当人体肠道受到病原菌、抗生素、过敏原损伤时,需服外源性益生菌调整,没有依赖之说。
当孩子出现胃肠感染、服用抗生素等情况下,按照医生的医嘱可以服用一段时间。对于婴幼儿过敏等情况需要较长时间(3-6个月)服用益生菌时,必须选用益生菌制剂。但不是说可以长期服用或者当作保健品服用。
免疫缺陷人群不能使用益生菌
Q 什么样的人适合益生菌?有不适应的人群吗?
张琳:益生菌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虽然益生菌是应该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国际上关于益生菌的副作用是有争议的,曾经有三个关于益生菌败血病的临床报告。如果有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免疫缺陷的特殊人群,做过心脏手术的、有开放性伤口的都不能使用益生菌。
付萍:益生菌饮品适合大多数人。但1岁以内的婴儿、正在服用抗菌素的病人、胃肠道手术后胃肠功能还没恢复的病人、严重胃酸和消化性溃疡活跃期病人不适合。
Q 有需要的儿童在选用益生菌制剂时应该如何选择?
张琳:一般的益生菌散制剂中含有奶粉等复合剂或添加其它菌的生长刺激因子,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应该服用益生菌胶囊来避免过敏。
崔玉涛:在选择益生菌制剂时,除了需要考虑细菌的菌株外,还要考虑每单位包装内细菌的数量,不小于10亿个。要选择那些添加剂中不含有牛奶、鸡蛋、麸质、脱脂奶粉等,不额外添加糖等调味剂的。益生菌对改善肠道健康,调节免疫功能有一定效果,但也不是家常便饭地服用。
■ 生活提醒
消毒剂对肠道菌群有破坏作用
当人们用消毒毛巾擦手后吃饭,手上残留的消毒剂颗粒,以及拖完地地板上残留的、洗完衣服衣服上残留的消毒剂颗粒,会随着水分蒸发后,悬浮在空气中,再附着到餐具等上面,呼入口鼻中。这种慢性的消毒剂食入问题非常普遍,崔玉涛说,这会对肠道菌群起破坏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自己的消化不良、便秘等肠道问题。
崔玉涛说,过于认真消毒婴儿奶瓶和用具;母乳喂养前过于认真擦洗乳房;使用抗生素等原因都会阻碍或破坏肠道菌群,损伤肠壁,肠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肠道渗透性的增加,会容易造成过敏。
张琳说,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类患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少,反而是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过度的清洁,让孩子生下来就接触不到细菌,让人失去了“益生菌”这样的老朋友。新生儿免疫系统娇嫩,容易过敏,可以使用益生菌来纠正免疫失衡和诱导免疫。
纯母乳喂养有利于益生菌定植
雀巢大中华区医务总监李文军认为,母乳喂养除了能够给予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的良好营养外,母乳当中本身蛋白质是自体蛋白,不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且含有一定抗原抗体在其中,比例也是最适合的;另外,母乳喂养不是无菌喂养,在新生儿肠道无菌的状态下,母乳喂养过程建立了肠道菌群自然的生理环境,通过妈妈乳头上的需氧菌消耗掉氧气,在进入结肠大肠时就营造了厌氧菌生存所需的无氧环境,有利于益生菌在其中定植。
另外,母乳中低聚糖的含量是其它动物乳汁的10-100倍,低聚糖可以促进婴儿肠道菌群的增殖和分化,使得母乳喂养的孩子的肠道中,很快营造出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为优势的菌群,促进肠道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的发育。崔玉涛说,这是配方奶中很难模拟提供的。
D03-D04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潘波
D03-D04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