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治污“有所作为”,先让媒体“有所作为”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观察

  媒体在环境治理上的“有所作为”,一方面体现为对某些政府部门行动迟缓的批评,经由这种批评,切实推动政府的治理行动。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也负有动员民众参与、促进共同治理的作用。面对公共环境事件,任何有意无意的忽略和遮蔽,都不应该成为媒体的主动选择。

  随着笼罩在多个城市上空雾霾天气的渐渐散去,人们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不过,公众不免担心,说不定什么时候雾霾又重新来过。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令人窒息的“十面霾浮”?

  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一表态立即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公众舆论罕见地发出了大量的吐槽之声。这其中,网友的纷纷调侃,甚至自发监测污染数值,分享应对秘笈,等等,自不待言;而众多媒体长时间的持续关注,也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代言民众诉求与追问官方态度方面,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十分抢眼。可以说,在这一次的雾霾天气应对中,媒体确实做到了“有所作为”。

  毋庸讳言,随着开放社会的形成,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往已成惯性的纵向比较,显然已经很难说服民众了。而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果大讲过往治理成绩的做法,亦与现代社会潮流格格不入。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环境治理既是政府天然的职责,也是公民重要的权利保障。作为社会公共价值平台的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报道事件真相,表达公众诉求,一点点地推动社会进步。

  媒体在环境治理上的“有所作为”,一方面体现为对某些政府部门麻木迟缓的批评,经由这种批评,切实推动政府的治理行动。空气、水等均属于公民无法选择的公共资源,政府固然应该及时披露真实的监测数据,但更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举措,“起而行之”。

  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也负有动员民众参与、促进共同治理的行动。环境即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也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不仅有自我防护的必要,也有共同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责任。媒体通过对空气污染成因的真实披露,可以引导民众反躬自省,摒弃种种不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形成一种“同呼吸、共责任”的社会共识。

  事实上,纵观此次雾霾天气的媒体表现,正是因为践行了这些原则和做法,也才会在动员民众、推动政府、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可见,媒体的“作为”云云,关键体现在其对公共立场的坚持、公共价值的守护乃至公共利益的捍卫上。面对公共环境事件,任何有意无意的忽略和遮蔽,都不应该成为媒体的主动选择。

  当然,这一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昭示,政府应该以更公开、更透明、更坦诚的姿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公众知情权的获得、公众参与的扩大,不仅不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反而会因此而消弭风险、化解危机,共同开创一个“美丽中国”的新局面。

  □胡印斌(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