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人才周刊·自我教育

“在中国不会做的事,到了美国也别做”(2)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Lauryne Massinga给两名中学生的寄语。

  (上接D05版)

  社会活动 不喜欢PARTY可以随时走开

  王一凡:美国的大学会经常举办很多Party吗?有朋友跟我抱怨说,有些聚会常常又吵又杂。那我该不该去参加呢?如果不去,会不会显得不合群?

  Lauryne:作为母亲,我的孩子在上大学时想去参加party,我也常会说NO。但如果你想了解美国大学的聚会到底什么样,那么亲自参加一些聚会有助于你获得真实的印象。不用担心,如果聚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了你可以随时离开。另外,我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在中国不会做的事,到了美国也不要去做。

  王一凡:大学里还会有其他活动吗?

  Lauryne:大学会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就看你如何选择。你们都有什么兴趣爱好?

  王一凡:我喜欢扑克牌魔术。

  Lauryne:是吗?你能现场表演一下吗?

  王一凡:今天没带扑克牌。

  Lauryne:除了扑克牌你还会其他魔术吗?

  王一凡:会一些,现阶段我正在努力把我的扑克牌技巧练到更高级别。在美国高校里我还有机会表演魔术吗?

  Lauryne:如果学校有魔术社团你可以加入,如果没有,那你完全可以自己组建一个。

  宋天懿:我喜欢弹吉他。

  Lauryne:你玩电子吉他还是传统木吉他?

  宋天懿:木吉他。

  Lauryne:你有喜欢的歌手或乐队吗?

  宋天懿:Green Day(绿日乐队)。

  Lauryne:真棒。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也特别喜欢Green Day。美国高校还会有像open mic的活动,不带比赛性质,大家都可以去一展歌喉,只是为了娱乐。

  学习 在学习中千万别害怕提问

  王一凡:美国大学里会有很多一两百人一起上的大课吗?那样的话,与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岂不是很少?

  Lauryne:一些基础课会在大礼堂上,学生人数可能会达到一两百人。有些学生会觉得我离教授那么远还怎么交流?其实,在这类大课上要想与教授多交流有几个方法:第一,你可以尽量坐在教室靠前排的位置。第二,你可以主动向教授做自我介绍。第三,跟助教建立良好的关系。千万别害怕与教授谈话,你可以告诉教授你对这门课的看法。此外,你在选课时也可以留意一下课程介绍里的学生人数。如果选的课你不喜欢或不适应,也没关系,你可以去找顾问,告诉他你想换课,顾问会给你建议。

  记住,在学习中千万别害怕提问。

  宋天懿:那即使我的提问很简单,甚至听起来有一点愚蠢也没关系吗?

  Lauryne:在美国文化里,提问是被鼓励的行为,提问说明你在关注老师讲课的内容。如果课堂上一片沉默,老师肯定会郁闷地想,学生都没有在听我讲课。

  王一凡:听说美国的大学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

  Lauryne:如果单纯是为了完成作业和准备考试,不会有那么恐怖。

  王一凡:那作业和考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Lauryne:不要作弊,不要从网上抄袭文章。

  王一凡:如果我理解了某段话的意思,能否用自己的话转述呢?

  Lauryne:如果你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还是别人的观点,那么你在自己的论文里就必须明确说明是某某认为,否则也是抄袭。

  宋天懿:写作是很多中国学生头疼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技巧呢?

  Lauryne:阅读,大量阅读。

  宋天懿:除了阅读呢?

  Lauryne:大量的写作练习也必不可少,你也可以给我们写信来练习写作。美国高校里通常会有writing center,如果你觉得论文写得不好,可以拿去给他们看,让他们帮助你完成重写。千万不要抄袭也别去购买别人的论文。如果论文成绩不太好,你会觉得很痛苦。

  我上大学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英语并非我的母语,我从小上的是荷兰语学校。大学里,记得有一篇论文是关于莎士比亚的,教授给了我一个较低的分数,让我觉得很受挫,我就去跟教授沟通,教授说他完全看不懂我的论文想表达什么。记住,即使成绩不理想也千万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去跟老师沟通,试着问他可不可以给你一次机会重写。

  ■ 现场花絮

  偶遇美国大使骆家辉

  在使馆外等待时,王一凡忍不住念叨着,要是还能跟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见面聊聊天那就太棒了。没想到,交流结束即将走出使馆时,正好遇到骆家辉大使推门进来,走在前面的使馆工作人员低声说了一句ambassador(大使),可能机会来得太突然,王一凡、宋天懿愣了一下,等他们回过神来,骆大使已经擦肩而过,这让两位男孩子只能“望背影心叹”。但王一凡对这次突然的偶遇充满了惊喜,“没想到居然真见到大使了,虽然没有机会聊两句”。大家打趣说,王一凡回到学校可以多念叨几遍想去的美国大学,说不定录取信很快就来了。

  ■ 强微花开

  @京翰教育:背井离乡、负笈海外,不管是留学,还是进修,都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教育理念的延伸和自我实践。正是这些海外学子架起了中西贯通、文化融合的桥梁。

  @绿绿的梦泡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寻找和感悟校园之外的文化和知识,自己搭建更多的“旅行”平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