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北京胡适故居 一个时代的离去(下)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故人何寂寞(32)

  还有一处故居同样已消失,那是他在北京的第五处也是最后一处故居,位于东厂胡同1号。这里曾是黎元洪故居,抗战胜利后被划归北大文科研究所,占地极大,共有十几个院子,胡适于抗战胜利后担任北大校长,就住在居中的一个四合院里。

  □叶克飞(专栏作家)

  如今大院仍在,但旧建筑均被拆除,立起了大楼。我匆匆一瞥,便知旧景不再。

  其实,即便故居仍得留存,旧景也同样难再。在著名的米粮库胡同,有胡适在京的第四处故居——米粮库4号,小院仍在,却满目破败。

  胡适于1930年底搬入此处。几年前我去寻访时,院内到处堆放着杂物,看不出昔日景致,唯有斜瓦仍是旧貌,院内树木了无生气,有些房子曾翻新,有些则陈旧,因此各家的门框窗棂颜色各异,有浅蓝有深红,颇为突兀,晾衣绳纵贯院内,走两步便得低头。

  当年可非如此,徐凌霄曾这样描写那时的胡宅,“紫城之北,景山之右,风物清妍,境地幽僻,有山林之佳淑,无车马之倾喧。博士之居在焉,名园清旷,大可十余亩,弥望皆奇石短松,饶苍古之趣,遥望红楼一角。”

  盛景可以想象,但唯一让我疑惑的是“大可十余亩”五字,这里确实占地不小,但肯定不够十余亩。有资料称这里比陟山门6号还大,后者虽已被拆,但以我对旧时公馆格局的了解,要说这里比林长民公馆还大,我绝对不信。后来查资料,有人指时过境迁,胡同格局和门牌已改,如今的4号其实是当年的21号,当年的4号胡宅应是如今的1号。

  这说法在我看来倒是不奇怪,我早年曾按文人学者在回忆录中提及的地址去寻访故居,往往谬误,后辅以各地路名门牌更改资料进行确认,方大大提高“命中率”。

  还有一种说法,指门牌号码并未改变,但如今的4号仅为当年的一小部分,后加建了一道墙,将院子隔开,另一边盖了大楼。对确切地址的疑惑,背后是历史的割裂和胡适的寂寞。

  于是,只能在文字中追索当年的米粮库4号。徐凌霄还曾写道,这里“层楼广厦,多用以庋藏典籍,约百余架,周密严整,或如墉垣,或如画屏。古所谓‘坐拥书城’,今乃亲见之。”石原皋则曾回忆:“一九三一年冬,胡适四十岁生日,在米粮库胡同四号家中做了四十大寿。”

  几处故居由小到大,印证着胡适的地位与名气,可如今的破败甚至消失,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离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