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特别报道

政协委员面对面,“问诊”医药分开、医患关系、急诊患者滞留等医疗难题,并开出“药方”

欲解急诊难题 要调诊疗架构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公立医院改革效果如何?医药分开能否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医患矛盾该如何缓解?患者“滞留”大医院急诊的难题如何破解……去年以来,医疗领域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引发关注。昨日,两位政协委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对话与探讨。

  医药分开改革 还需财政支持

  李刚:北京正在推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这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吗?

  王杉:医药分开,是取消了药品加成,平移为医事服务费。对绝大多数北京居民来说,医事服务费有医保报销,每人次40元,费用还是会稍降。对外地患者来说,费用负担变化可能不明显。

  我专门写了个提案,建议政府尽快把新农合纳入城镇居民医保,首先让北京市民无论城乡,在医保上享受平等的普惠。另外,医药分开改革除了取消药品加成,还应有合理的诊疗模式和诊疗规范,才能避免过度医疗。

  我认为,医药分开改革是否可持续,关键是看财政支持力度,另外还需要服务模式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否则很难实现患者有序就医。

  不过,医事服务费至少提高了医生的技术性劳动薪酬,起码对医生才能是一种肯定和体现。

  但是很多患者对医生预期过高,认为大医院就得“包治百病”,这加剧了医患矛盾。你遇过吗?

  前不久就遇过。我们ICU收治了一位老人,出现术后谵妄症,怀疑有人要害他。家属只相信他父亲的话,指责医护人员。我们年轻的护士长解释了半天也没用,就抛出一句“那你们调录像好了”。结果,就老人床头的录像坏了。家属不干了,一定要医院给个说法。

  这是没有沟通好。如果沟通到位,我遇到的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都是通情达理的。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医院、卫生行政部门能否强硬一些,推动政府拿出行之有力的措施,防止医闹和伤害医生的案件发生?

  在医患纠纷发生后,医院有时确实很弱势。作为政协委员,第三方调解制度我们呼吁了好几年,现在终于初步建立起来,但与宁波、天津等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希望今后卫生部门能够加强针对医患纠纷的第三方调解力度,不要让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集中在医院。

  急诊老大难 应尽快解决

  急诊(患者)滞留也是多年来三甲综合医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北大人民医院想必也很严重,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确实矛盾很多。这是一个诊疗服务整体架构要调整的问题。虽然确实很多专科科室不愿收复杂慢性病患者;但更深层次的,是总量不足的问题,专科病房也有限。所以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一家医院去内部调整、解决。

  如何让患者在急性恢复期,或老年病慢性病患者,放心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院去,享受同质的医疗服务,是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尽快去考虑、规划的问题。大医院自身,也要争取主动。

  我听说北大人民医院一直在探索“医疗共同体”,对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做技术支持和双向转诊。现在有什么新突破吗?

  我们正在跟隆福医院谈,已经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就是今后人民医院的手术后患者度过急性康复期后,就可以转至隆福医院,接受后续的康复护理服务。隆福医院本身是二级医院,目前转型为东城区的老年病医院。

  北京去年底也开始在朝阳医院等11家医院试点首个医疗联盟。

  是的。今后,三甲医院腾出床位和精力,做疑难病诊治;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专业医院。二者之间建立通畅的转诊渠道。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规划和行政命令,医院之间没有主动性,这个事很难落实。

  中日友好医院也在做“医疗共同体”,参与举办基层社区医院,做紧密型共同体,效果怎样?

  只能说目前在部分区域内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起码这个小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重新分配,让社区居民看专家更便捷。但医联体这个模式最终能否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还有很多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谈医药分开

  医药分开改革除了取消药品加成,还应有合理的诊疗模式和诊疗规范,才能避免过度医疗。

  ——李刚

  ●谈医患关系

  希望今后卫生部门能够加强针对医患纠纷的第三方调解力度,不要让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集中在医院。

  ——王杉

  ●谈医疗联盟

  如何让患者在急性恢复期放心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院去,享受同质的医疗服务,是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尽快去考虑、规划的问题。

  ——王杉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本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