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稿不念了话还是要说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北京两会”观察

  今年两会的人大会场,有18名“非京籍”代表。对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来说,两会上有自己的“代言人”,肯定是好事,但身边的问题能不能被带上会、被讨论、出台解决方案,才是他们更关注的。

  有个在京工作的朋友,最近正为报销生育险犯愁。去年开始,外地人在京生孩子可以报销,这本来是好事,但真要去报销,却被告知要准备一大堆材料。为了千把块钱,要跑多个部门,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个事儿看起来不大,似乎也不难解决,关键是有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说出问题、引起重视这一环节,代表委员们义不容辞。

  改作风是今年两会的新动向。比如政协开幕式仅用1小时,提案审查报告“只发不念”。稿不念了,但该说的话,代表委员一定要说。在政协教育界别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召集人”坦诚:“最怕委员不发言。”可见在以往的会议上,或许存在代表委员“不发言”的现象,这样的风气尤其需要改变。从媒体报道来看,相对于官员代表委员,普通代表委员的声音还是偏小、偏弱。不知道是因为媒体做了“选择性报道”,还是现场缺乏更多“普通人的声音”。

  又看到有代表委员说“我是来学习的”。今年新代表委员较多,第一次参会,这种“学习”的心态或许更普遍。参政议政其实没有多么玄妙高深。代表委员也是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不可能遇不到问题。民众不期待代表委员们全知全能,提出一个问题就能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说真话。让问题得到关注和讨论,是解决的第一步。

  对民众来说,其实不是“看两会”,而是“听两会”。听代表委员们传达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经过了怎样的讨论。比如我那个朋友,如果始终“听”不到有代表委员关注他的生育险报销问题,或许多少会有一些失望。当然,两会日程有限,不可能关照到所有问题,但尽可能让失望少一些、希望多一些吧。

  □新京报评论员 王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