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非基本公共服务”与养老、托幼等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北京已经迈过了人均GDP1万美元的大关,如何让寻常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质量,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月22日,北京代市长王安顺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把“非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首都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非基本公共服务”对不少市民来说可能是一个“新词”。“非基本公共服务”也是一种公共服务,但相对于义务教育、医保、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而言,其既需要政府负担,也需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来解决。
“非基本公共服务”看上去似乎很抽象,却和市民的切身利益——比如近年来越发突出的养老、托幼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
现在,北京乃至其他很多城市都存在养老机构资源紧缺的问题。去年新京报调查,有的老人想进公办养老院,至少要排10年队,而一些民营的养老机构或者条件太差,或者价格太高,都让很多老人望而却步。
还有,就是幼儿入托难的问题。因为,幼儿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政府只能用财政补贴少量的公办幼儿园,价格适中的幼儿园资源高度紧缺。
按照市发改委的解释,非基本公共服务业包括以养老、托幼、专业培训、健康医疗、家庭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人文服务业。非基本公共服务业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的品质。北京已经迈过了人均GDP1万美元的大关,如何让城市更宜居,如何让寻常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质量,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非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首都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健康、培训等领域”。这可以说,是用更清晰的思路,回应了民众关切的问题。
如何做大北京的“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既需要制度创新、降低门槛、放松管制,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政府加大投入,弥补过去的欠账。
以幼教问题为例,近年来社会多有呼吁将之纳入义务教育,但囿于财力等因素,短期恐很难如愿;但要快速化解“一园难进”问题,至少可以撤销一些不合理的门槛,比如举办小规模幼儿园的个人要有北京户口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民间机构的服务来完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些问题。如政府部门对一些民办幼儿园进行一定补贴,帮助那些水平较低的幼儿园提高办学条件;也可以用养老券等形式,补贴那些进不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老人。
这些政府的投入一方面起到兜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市场基础。当然,下一步如何让“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制定系统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展开充分竞争。
新型的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是保障和提升市民的权利,让市民过更有质量的生活。“非基本公共服务业”,恰恰正是一块短板,当然也是朝阳产业。希望接下来北京大胆探索,为全国带个好头。
相关报道见昨日A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