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关注

虚拟世界现实背景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背景考
哈德良

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三位皇帝,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间,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
玫瑰战争

1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因为两个家族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家族徽章,故称“玫瑰战争”。
七国时代

7世纪初的英格兰由一系列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王国主导着分别是:韦塞克斯、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肯特、苏塞克斯、埃塞克斯。
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罗马发动战争灭亡宿敌迦太基共和国,战争历时三年,罗马名将小西庇阿最终攻陷迦太基,并焚烧城市。传说罗马人征服迦太基后,在其土地上撒满了盐,使之无法耕种,但记录该战争的原始史料中无此记载。
诺曼征服

1066年9月,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

  奇幻小说大多都有“场景设定”。这有点类似于上帝创世。作者安置大陆、设计海洋、创造历史,有时甚至还重置物理定理。一句话,他们造出一个虚拟小世界。科幻小说有时也创造这样的虚拟世界,但科幻小说的虚拟世界投射于未来,奇幻小说的虚拟世界则渊源于过去。前者的支柱是科技,后者的支柱则是历史。《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就曾对记者说:他描述的世界就在地球上。它虽然不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却是一种“备选的世界”。

  《冰与火之歌》的历史原型

  马丁创造的这个“备选的世界”,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冰与火之歌》主要发生在一个叫维斯特洛的大陆上。

  不难看出,维斯特洛的原型是古代英国。熟悉英国史的人,会在这书中发现许多历史对应物。比如维斯特洛大陆被分为七大王国,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恰好也经历过“七国时代”;北境长城对应不列颠北方的哈德良长城;“红色婚礼”则对应着“黑色晚宴”(1440年,苏格兰的道格拉斯伯爵兄弟应邀赴宴,却惨遭斩首);至于《冰与火之歌》的故事主线,也有“玫瑰战争”的影子。这些相似性并非读者瞎猜,马丁本人也都承认。

  在中世纪欧洲,并没有多少国家和民族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家族。贵族家族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唯一能把他们联合起来的脆弱纽带,就是对国王的效忠。所以国王的合法性非常重要。一旦合法性受到质疑,国家往往会陷入内战。玫瑰战争就是由此引起。“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和“白玫瑰”约克家族,都声称自己才是合法君主。于是爆发了30年的战争,最后两大家族都走向灭亡,新兴的都铎家族接管了英国。《冰与火之歌》第一卷刚出版,书评家们就提到了玫瑰战争,许多读者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认为“红玫瑰”对应书中的兰尼斯特狮子家族,“白玫瑰”对应史塔克冰原狼家族,多恩领则对应威尔士等等。很多粉丝还开始钻研史书,希望从中研究出故事的结局。

  但这是一厢情愿。一流的奇幻作家会从历史中寻找素材,但不会将小说沦为某段历史的简单映射。马丁自己也说过,《冰与火之歌》确实受到玫瑰战争的启发,但也受到了英法百年战争、十字军东征、阿尔比异端讨伐、诺曼征服等等的启发。你靠玫瑰战争史猜不出冰原狼家族的结局,因为真正统御一切的,还得是作家的想象力。

  马丁的故事设定超越了中世纪欧洲。在维斯特洛的东方,还有一个厄索斯大陆。按照《冰与火之歌》的设定,在五千多年前,瓦雷利亚城邦在该大陆崛起,和吉斯帝国展开了残酷战争,并最终摧毁了后者,瓦雷利亚人将古吉斯铲平,在上面撒上盐、硫黄和头骨,这里面明显有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影子。此外,书中的征服者伊耿跨海西征,统治了维斯特洛,这一事件可视为“诺曼征服”的奇幻版;但在厄索斯大陆,在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却是奴隶制城邦。它们富庶奢靡、阴柔脆弱,渗透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残忍。历史爱好者可以从中辨认出古代腓尼基城邦的一些痕迹。马丁把七大王国写得栩栩如生,但写到奴隶湾那些城邦,就显得有些浮夸。

  英雄故事黑暗的另一半

  我们可以把《冰与火之歌》和《魔戒》做个比较。《魔戒》的背景也是中世纪欧洲。评论家早就指出,《魔戒》中的善恶之战,折射的是中世纪传统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战争。托尔金毫不犹豫地站在中世纪一边。他就像《亚瑟王传奇》的现代传人,将那个时代写得豪情四射光彩照人。《冰与火之歌》却完全不同。在马丁笔下,七大王国充满了抢劫、强奸、虐杀。善与恶之间模糊不清。所有人都像流水浮萍,在艰难世时中备受命运拨弄。很难说谁是正义,谁又是邪恶。

  《冰与火之歌》和其他奇幻小说有个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书中的人物不管看着有多重要,还是会随时说死就死。这吸引了一部分读者,也让另一部分读者受不了。这部小说是一部黑暗的书,虽然会不时散发出光焰,但它依旧是本残酷的书,就和命运本身一样残酷。读完这本书,你很难说作者有一颗柔和温善的心。马丁为自己做过辩解:“印第安纳·琼斯一口气杀死40个纳粹,自己却毫发无伤,这看上去很有趣。但《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英雄主义却更能打动我们。前者只是有趣,后者却能告诉我们很多人类本性的东西。”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信仰缺席的维斯特洛

  七大王国和中世纪欧洲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宗教被淡化。基督教是中世纪最核心的东西,是亿万人的精神寄托。在《冰与火之歌》里,维斯特洛人也有七神宗教。但是人们对它好像并没有多深的感情。书里几乎没有哪个人物是虔诚的。这要归因于作者本人。马丁自称多少是不可知论者,对上帝的存在颇为怀疑。他曾对记者质问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何世界还如此痛苦?这个古老的问题无人能回答。可是,维斯特洛被马丁的质问抽空了信仰,却没有其他的精神资源去填补这个虚空。它显得比真正的中世纪欧洲更残酷,更像一片道德上的荒原。

  全书中最接近信仰的一段话,就是著名的守夜人誓言:“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这样的忠诚感、荣誉感虽难能可贵,却不足填补信仰的虚空,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没有准则的苦难世界。马丁无疑知道这一点。也正因如此,他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像福克纳所说的那样:“他们在苦熬。”

  本版撰文

  押沙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