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目击

鼓楼旧事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月11日,豆腐池胡同,一位老人正坐在自家门口听着收音机。
2006年夏天,草厂胡同8号,一位居民正在自家的屋顶上放鸽子。他居住的区域属于自愿搬迁的范围内。鸽哨的声音一直被认为是最北京的声音之一,不知搬入楼房以后,他是否还能这样看着鸽子在空中翱翔。
1月9日,钟楼湾胡同,这个把猫顶在肩膀上的小伙子也是鼓楼的居民,他非常喜欢小动物,这只猫是他在胡同里捡到的。
1月10日,铃铛胡同,一位老人用传统手工制作的小推车推着孩子回家。
钟楼湾胡同,在路边为老街坊理发的师傅。
钟楼湾胡同,疆进酒酒吧,“大乔小乔组合”的演出。鼓楼的现场livehouse及酒吧也是鼓楼一景。
1月29日,鼓楼旁边的钟楼湾胡同甲90号北,工人们正在拆除。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单车踏着落叶看着夕阳不见/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何勇 《钟鼓楼》

  “吃了吗您嘞?”

  一句古老的问候打破了胡同的宁静。沿着灰色的砖墙,老大爷晃着鸟笼慢悠悠遛着弯儿,大妈们拎着新鲜蔬菜匆忙往家赶,三五人围在路边对着一盘棋冥思,胡同口小店门口摆着一箱北冰洋汽水。

  这里是钟鼓楼,这里有胡同,有几代人的记忆,还有数不清的老北京历史文化故事。

  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曾是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

  “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昔日文武百官上朝,全城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数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钟鼓声中,自然地繁衍生息。

  然而,今天的钟鼓楼下,看似平静的胡同中,一场变革正在发生。

  2012年12月12日,钟鼓楼周边的胡同,张贴了以东城区政府名义发出的《房屋征收通告》和《征收补偿方案》。此次征收项目涉及钟楼湾胡同、钟库胡同、豆腐池胡同等6条胡同的66个院落,136户居民。征收后,这些胡同里几乎所有院子的居民和门脸房商户都将面临搬迁的命运。

  区政府解释称,征收的土地将恢复为“钟鼓楼广场”,供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使用,不会新增任何建筑。20世纪70年代以后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将被拆除。

  祖上在烟袋斜街经营祥瑞斋的何先生,他的家——钟楼湾胡同15号,仍是独门独院,窗明几净。

  何先生在钟鼓楼生活了60多年,对钟楼湾胡同的建筑如数家珍。哪家曾是煤铺,哪家曾是寺庙,哪家曾是清真寺,何先生张嘴就能说得头头是道。

  对于搬出钟楼湾胡同,何先生感到惋惜:生活了大半辈子,有感情了,几代人的记忆都在这里,难以取舍啊……

  加拿大留学归来的段先生是钟楼湾胡同68号的“逸滋咖啡馆”的老板。

  2006年的时候,他看上了钟鼓楼脚下的一间小屋,在这里开起了咖啡馆。

  一晃好多年过去,这间小店被段先生经营得井井有条,但他没想到这里会被搬迁,在与房东签订的合同里,明确写出了“如遇拆迁,经营方将无条件迁出”的条款,所以这次遇到征收搬迁,他将没有任何经济补偿。

  段先生说,补偿是小事,因为这是他自己热爱的事业。但他仍觉得可惜,他说:“我希望搬走后,仍能够找到像钟鼓楼这样有古都韵味的地方,开自己的咖啡馆。”

  每天下午,鼓楼北边的小广场上会聚集起很多踢毽子的人。居民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中,也有不少居民在议论着搬迁事宜。

  有的说:“钟鼓楼脚下是好地方,中轴线上去哪儿都近,看病买菜都方便。街里街坊的互相也有个照应,搬到城外去住楼房,各过各的,不习惯。”

  也有的说:“我这辈子还没住过楼房,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也想感受一下不出屋就能接自来水、洗菜做饭洗澡上厕所的滋味。”说完大家哄堂大笑。

  小广场上踢毽子的人们还在讨论着搬迁,在不远处的钟楼湾胡同甲32号,屋里已是人头攒动。这里是选房中心,拆迁的钟鼓楼居民在获得补偿后,还将得到一个位于芍药居的奖励房源,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均价作为异地安置。

  选房中心的门口,挂着这样一幅标语:“在钟鼓楼我们是老街坊,到芍药居我们是好邻居”。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