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 ||
|
活灵活现的毛猴、形态各异的脸谱、巧夺天工的木雕、惟妙惟肖的糖人糖画……自各大庙会开幕以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展卖,受到游客欢迎。
游客“包围”非遗展区
地坛庙会和龙潭庙会自2月9日开幕以来,最受游人欢迎的,就是坚持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展卖,各个展位均被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昨天,地坛庙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一位游客,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后,花了400元钱买了一个木雕工艺品,乐呵呵地离开了展位。“这玩意儿,我真是爱不释手啊!”游客边走边说。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厂甸庙会,今年在庙会中也新增了近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项目,项目总数达17种。
厂甸庙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观“洋片”勾起对父辈回忆
“锵咚锵,咚咚锵,1300年前的电影,中外大片儿的老祖宗……”昨天,地坛庙会银杏大道东侧,天桥“拉洋片”的第四代传人陈起环头戴翘沿儿棉皮毡帽,身着灰蓝粗布长衫,站在高处,一手敲锣鼓,一手操纵木箱后连着画片儿的绳索,用略带沧桑感的京腔京韵演绎着《大闹义和团》等历史故事。
与老一辈的把式不同,第四代的“拉洋片”箱子扩容不少,有三面8个观影口,可供8人同时观赏。
很多游客被老陈的唱腔和幽默的叫卖声吸引。
一位父亲拉着6岁的女儿挤进人群买票。“这是我父亲小时候的回忆,我小时候也没这个,现在传统的东西又回来了,让孩子感受一下。”
老陈在地坛庙会上拉洋片,同时第四代传人的师弟梁春久,则在龙潭庙会上进行展演。
梁春久称,他今年55岁,从1996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这个技艺。
“当初之所以入这行,一是师傅比较喜欢自己,觉得是可塑之才;二是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个技艺。”梁春久说:师傅当年收了7个徒弟,但到现在为止,还在做这个的,只有3人。拉洋片史称“西湖景”,是曲艺的一种形式,也是当今影视的活化石。“但现在这行很不好做,也没人愿意看,可是老祖宗的东西总不能丢弃,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给予支持”。
小姑娘买糖人“舍不得吃”
在地坛庙会上,最火爆、最受欢迎的要数吹糖人,卖艺的师傅是厚国毅,为非遗项目吹糖人的第六代传人。
吹糖人的摊位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孩子们不得不坐在父亲肩上往里看。
摊位长案正中,摆着一个长方形带架的红盒,盒子里放着电磁炉,炉上铜勺内,放满了棕黄色的糖稀。盒子上方1米长的红板子上,插着十几根金蛇、蛟龙、玉兔、奔牛等形状的糖人。
虽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厚师傅很淡定,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手上揉搓,用嘴衔一段,吹起泡后,迅速拉捻,一只老鼠的形象出现。厚师傅再用苇秆一头蘸点糖稀贴在糖人上——作品告成。
厚师傅说,他一分钟左右就能吹一个。
“现在吹糖人也有创新了,比如挑子改成了工具箱,电磁炉代替火炉,白砂糖换掉了麦芽糖,不过手上捏模子的功夫和嘴上功夫是一点不能含糊,要不糖人吹出来就四不像了。”
“这糖人儿像个工艺品,我可舍不得吃。”小姑娘举着手中的兔子糖人说。
■ 追访
“冀派内画,面临传承无人”
昨日,在龙潭庙会“非遗”内画展位前,很多游客驻足参观,有的询问价格。
展位的负责人刘现辉,42岁,河北人,是内画艺术的传人。
“年轻时,听说冀派内画创始人王習三的内画工艺,就准备拜他为师。但他因为年纪大已经不愿意收徒弟,所以就让他的徒弟收我为徒。”刘现辉说,他做这行已经20多年了,自己还开设了一家工厂,专门做内画工艺品。
“这是我第一年被邀请参加庙会展演、展卖,生意还不错。”刘现辉称,虽然内画工艺好,销路也不错,但“做一个好的内画工艺品需要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需要静下心来,但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也没这耐心,所以大部分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在后继上可能没有人传承”。
有这种担心的人,不止刘现辉。
厂甸庙会上,“非遗”项目毛猴展台的一工作人员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学做毛猴工艺了,一方面是想做得好不容易,另外他们对此也没多大兴趣。所以,继承上很让人烦心。”现在的从业者日趋老龄化。
“非遗传播,重在讲文化”
昨日,在厂甸庙会文市区,一共六个展示台,其中一个停业,其余5个只有吹糖人做糖画的匡浩,生意还算红火。
“我经常会和小朋友逗趣,画的也都是非常可爱的小玩意,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买。”匡浩虽然有些忙不过来,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为顾客讲解糖画的售价和特点。
但生意最好的当属非遗艺人张忠强经营的位于琉璃厂东街的“老北京兔爷”店。
昨日下午1时左右,大量顾客在店门口排队等候进店买“兔爷”,王忠强拿着一沓钱站在店门口一边介绍兔爷的来历,一边疏导顾客。
“前天有个美国人来买了兔爷,昨天波兰大使馆来了十多人买兔爷。”王忠强称,每天到他店里买非遗产品“兔爷”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本版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玉学 魏铭言 何光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