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特别报道

湘潭与槟榔

2013年02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湘潭街头随处可见槟榔店。
加工后的湘潭槟榔。

  返乡日期:2月7日

  返乡地点:湖南湘潭市

  一出湖南黄花机场,迎面吹来湿润的风里,我闻到了一股有点涩也有点香的味道。在出租车等客区,外地人很容易就能在地上发现湖南的一大特产,一颗颗黄色的草团,这是湖南人嚼食完槟榔后吐出来的槟榔渣。而湖南槟榔最好的产地,就是我的家乡湘潭。

  “槟榔贵能体现身份”

  湘潭人爱嚼槟榔。湘潭有句老话,叫“养妻活崽,柴米油盐,待人接客,槟榔香烟”。可见槟榔这撮毛(草),对湘潭人的重要性。

  在湘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中,以卖槟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槟榔摊子,有数万个之多。

  槟榔是湘潭的支柱产业之一。据公开媒体报道,2012年湘潭槟榔行业年产值近38亿元,解决了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与香烟有贵贱之分一样,槟榔对湘潭人而言如今也有了彰显身份地位的差异作用。

  从小就吃槟榔的舅舅说,近两年出了一个最贵的槟榔,叫“味赢天下”,680元一条,一条有10个铁盒子,每盒有10颗槟榔。虽然价格还比不过高档烟酒,但放在办公室,见到朋友递上一两盒也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相比之下,一包大众包装的槟榔(12颗)不过5元或10元,而包装则是塑料盒。

  和5年前相比,现在的槟榔价格也涨了不少。舅舅说,2007年时,一般的槟榔不过5元一包(20颗),其品相等同于现在10元一包的标准。这就意味着,5年间槟榔身价涨了3、4倍。

  按现在普通湘潭人一天一包的量计算,一个月下来就要近300元。怪不得很多湘潭的下岗职工抱怨:“连槟榔都吃不起了”。

  “越来越重口味”

  湖南的槟榔不同于海南的生槟榔,是改良后适应湖南阴冷潮湿环境的品种。

  外婆年轻时学过做槟榔。据她介绍,刚摘下的鲜果呈青色。形似鸭蛋而略短,先用水煮两小时左右,使之变成棕红色,再用烟熏就成了干果。当时的槟榔需要用石灰覆盖,后面改为酒、糖精浸泡,再点上桂花油、薄荷油之类的香料。这种槟榔有个毛病,桂花油、薄荷油会洒,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都是采取现做现卖的方式。

  之后,湘潭人改进了技艺,将槟榔的香料变成黏稠状固体,慢慢地形成了如今的集约式工厂。

  槟榔的口味也不再是桂花油、薄荷油之类的清凉口感,而是越来越辣越甜,越来越上头,吃完全身发汗、热气上脸。外地人见到湘潭街上人人满面通红,常以为这是个嗜酒之城。在湖南一些酒吧,当地人这几年开发了一种半土半洋的新鲜玩法,把槟榔放入啤酒、白酒甚至红酒中,据说这种酒会有一丝槟榔的甜味和卤水的味道。

  我有个医生朋友,他从来不吃槟榔,尤其是现在快速种植、快速熏烤、快速点卤的槟榔。他说,长时间咀嚼这种槟榔会导致口腔疾病、咽喉炎甚至口腔癌等问题。

  舅舅春节前患上咽喉炎,一向嗜槟榔成瘾的他,过节面对亲朋递上的槟榔,连连摆手“槟榔不是个好家伙。”

  “广告越来越像啤酒”

  最近几年,湘潭槟榔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

  说起之前的品牌乱象,我的朋友,“品上品”槟榔公司的总经理方苡直摇头叹气:“上世纪90年代都是前店后坊的简易模式,品牌上也都是互相模仿抄袭,一开始‘王爷’火了,马上就出现‘皇爷’、‘爵爷’、‘少爷’。”后面又有“至尊”、“黄帝”、“王中王”这样的品牌,和现今湘潭、长沙等地的“豪廷”、“乾隆”、“尚品”等楼盘的命名方式如出一辙。

  除了品牌,当年的包装上也极富山寨气息。为了体现槟榔原料来源正宗的海南,不少槟榔的包装袋上纷纷印有相同的椰树标志,都是前面彩印、后面透明,“一时间,李逵李鬼傻傻分不清楚。”

  在方苡看来,如今品牌意识逐渐成熟,槟榔也开始和快消品一样走上了“富媒体”广告路线。这几年,湖南地方台出现了很多槟榔广告,请洋人、请笑星、请美女,甚至出动了唐国强。再有,槟榔广告越做越像啤酒广告,追求“劲、爽、玩,聚会必备”的概念。

  我们朋友在一起开玩笑,说以后湘潭槟榔可能会和台湾一样,出现穿着清凉的“槟榔西施”,而不是现在以老大妈为主的“槟榔娭毑”。

  新京报记者 吴立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