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公牌车”若无监督,照样管不住公车

2013年02月2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视点

  公车佩特殊标志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过,结果却成了特权标志。为免重蹈覆辙,公牌之外,要点在保障监督渠道通畅。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广州的城管执法车停在农家乐门口“执法”,云南红河州宣传部长伍皓公示公务车牌等新闻,让如何监督“公车私用”成为舆论热点。2月20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发文认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并转引北京一位小学生提出的给公车上红牌便于监督的建议,提出了公车能否挂“公牌”的问题。

  客观地说,公示车牌、给公务车挂醒目的车牌,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公众监督。但反过来说,光靠挂红牌,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公车私用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企业车是挂绿牌的,黑牌为中外合资企业车牌,公务车挂白牌。白牌非但没有成为受监督的标志,反而成了特权的标志,连执法者都敬而远之,对白牌车的违法熟视无睹。当时有民谚云:“绿牌软,黑牌硬,白牌开起来不要命”。从被监督的标志到“特权标志”仅一步之遥,这种异化一如从人民公仆到作威作福的老爷。而且,近些年,各地都把改变公务车的特殊号牌,作为反“特权车”改革措施。

  挂特殊标志,会成“特权车”;不挂,不便于公众监督,是挂亦忧,不挂亦忧。其实,根本问题不在车牌上,监督的“功夫在诗外”,包括完善舆论监督,严密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预算阳光化等。具体说,举报公车私用的微博,会不会被删?媒体能否毫无障碍地跟踪报道?纪检机关对于相关举报,能否及时做出处置?等等。

  如果这些做到了,公车挂公牌就只是“锦上添花”,方便公众行使监督权;如果基本的监督渠道都不通畅,那么公车挂的公牌可能重蹈上世纪80年代的覆辙。

  小学生认为用“小发明”——公车挂公牌,就解决监督公车问题;但现实情况比他想象得复杂得多。监督公车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必须从充分保障公民表达权、舆论监督权等基础做起。

  □沈彬(法律工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