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特别报道

北京颁科技奖六成惠及民生

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184项成果获奖;涵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

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汤旸)昨日上午,北京市召开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有184项成果获奖,其中,“特大型超高风温热风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7项科技成果获一等奖,53项获二等奖,104项获三等奖。

  部分获奖项目已推广应用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科技奖励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奖项,每年评审奖励一次。

  现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于2002年颁布实施,北京市科技奖励全面实行属地化的原则,奖励对象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面向北京地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开放。

  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有184项成果获奖,其中六成获奖项目涉及民生,涵盖了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据介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的“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项目,对食管癌发病规律和诊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际国内率先建立和应用了多项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技术,提升了北京地区食管癌诊治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

  由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景观河湖水质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发明了景观水体磁分离净化方法和设备,创建了景观河湖水华预警模型,为景观河湖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了技术保障,该成果已在北京北环水系、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等41家单位推广应用。

  今后将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昨日,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示,近年来,首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卫星导航应用、绿色印刷、高速固态存储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今后还要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27项

  二等奖 53项

  三等奖 104项

  部分一等奖项目

  具有复杂环境感知和学习能力、可实现高精度操作的智能机器人技术

  高性能大功率LEDs外延、芯片及应用集成技术

  高场电磁装备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应用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5-40纳米成套产品工艺研发与产业化

  景观河湖水质保障关键技术与应用

  污泥好氧生物发酵处理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

  大型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监测保护技术及应用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防腐高效烟气冷凝热能回收装置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及产业化

  中国人糖代谢异常和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迁及干预研究

  阿片成瘾机制研究与防阿片复吸候选靶标和候选药物的发现

  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60%

  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84项获奖项目中,六成涉及民生,涵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重大科技 创新奖1项

  一等奖 263项

  二等奖 864项

  三等奖 1379项

  自从200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颁布以来至2012年,共有2507项成果获得了政府奖励。

  ■ 特点

  1 技术发明获奖率最高

  2012年受理的技术发明类项目为35项,通过24项,获奖率高居榜首,达到68.6%,远高于38.6%的平均获奖率。

  例如,由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铁建电气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高速铁路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线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该项目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及价格垄断,相继应用于京石、石武、汉宜等高速铁路建设,并出口至韩国等国家。

  2 企业参与成创新力量

  在面向应用的技术开发、技术发明和重大工程三类获奖成果中,企业牵头及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达到91%。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日益成为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由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牵头的“轨道交通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成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发了减振性能最优的以质量弹簧隔振为原理的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成套技术,已在北京、哈尔滨等地轨道交通中得到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3 新兴产业项目超半数

  获奖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半数,涌现出一批涵盖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成果,表明北京探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取得实效,大幅提升了首都自主创新能力。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场电磁装备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将科学仪器、大型电磁装备与国防特种装置等装备推向实用化,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提升了国防特种装备和仪器的水平。

  ■ 看点

  把“废热”搬到用户家

  项目名称: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出现了集中热源供热能力不足和热网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供热时如何保证供热质量、供热安全以及促进供热领域的节能减排成为各级政府与供热部门关注的民生问题。

  调研发现,冬季热电厂内有大量30℃左右的“废热”,必须通过冷却塔排放到环境。而冬季采暖室内温度大约是20℃,这些30℃左右的电厂“废热”对采暖来说却是“有用热”。电厂一般距离用户较远,如何能够把这些热量从电厂“搬到”用户家中是一个国内外尚无进展的技术难题。

  清华大学发明了一种新的集中供热技术——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解决了困扰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热源短缺及热网输送瓶颈难题,大幅降低了系统供热能耗,实现系统供热能力增加30%以上,供热能耗降低40%以上,热网输送能力提高50%。

  集中供热系统常规流程

  热电厂通过汽/水换热器加热一次网热水,将热量输送到城市各小区热力站;再通过热力站水/水换热器加热二次网水,最终将热量输送到建筑物。

  新的集中供热技术基本原理

  发明了设置于热力站的多类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结构流程,能够在不影响用户采暖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热网回水温度至20℃左右,从而提高热网输送能力70%左右;还在热电厂发明了电厂余热回收专用机组,并开发出多种余热回收专用机组回收电厂余热,使热电厂在同样的燃煤量和发电量前提下供热量增加30%至50%。

  特殊材质助跑高铁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超细晶强化型铜镁合金接触线关键技术研究

  接触线是高铁牵引供电网中直接影响运行安全的最关键装备之一。高速列车必须依靠受电弓与大张力接触线的摩擦才能获得稳定电流,接触线张力越大,列车才能越快。

  由于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目前接触线均采用铜合金,但铜银、铜锡合金等常用材料强度较低,所以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均采用强度较高的铜镁合金。截至2010年,我国高铁铜镁合金接触线长期被国外垄断。

  接触线必须同时具备高强高导高韧性,而且不得有任何接头,现有铜镁合金接触线采用合金强化及冷加工强化两种方式提高材料的强度,存在强度和导电率的矛盾。

  为打破这种矛盾,课题组采取了高效的连续挤压手段实现材料细晶强化效果,使材料抗拉强度增加,还提升了韧性,同时导电率几乎不受影响。但由于铜镁合金连续形变产生的温度及强度远超出现有设备技术极限,因此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课题组研发特殊的材料及优化技术,突破了合金熔炼、高温连续挤压及纤维化连续精密成型等难点,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铜镁合金上引连铸高温连续挤压新方法,使材料性能有了本质提升,填补了我国高端接触线技术空白。与国外产品相比,抗拉强度提升10%以上,导电率提升5%以上,韧性提升25%。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