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文学

安妮宝贝 于写作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2)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张爱玲 著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年4月
柳宗悦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1年1月

  (上接C06版)

  【对话】

  关于新书

  以私人笔记分享所思所感

  书就是以私人笔记和日记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眠,是日常生息,空,是指事物与心的一种空性。

  新京报:书名《眠空》两个字该怎么理解?

  安妮宝贝:这本书就是以私人笔记和日记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眠,是日常生息,空,是指事物与心的一种空性。如同自序中所言,《眠空》是某种生发、循环、分解、消释。这些文字对我而言,如同把一枚铁钉敲入岩石,缓慢、坚定、持续、深入,也如同把一封书信投入大海,随手撒落,没有目的。

  新京报:文中人物处理上,你虚拟设置了一个“M”,“M”性别年龄都很模糊,为什么?

  安妮宝贝:M不是虚设,是我生活中几位朋友的综合体。其中一个占据了大部分比例。我想书中不必出现过多的人名。有些人可能只出现一次,值得反复出现的就一直延续。M其实就是一个最主要的朋友,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

  新京报:不同文体令你着迷之处在哪里?

  安妮宝贝:小说让人着迷之处是可虚拟一个世界,制造一些人物,他们也许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可以有一种超越性。散文则只是发表观点,也许更真实和直接一些。但小说写作中的想象力让创作者激动。所以,我一般两种文体轮换写。《眠空》之后,我会开始写新小说。

  新京报:新小说大约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安妮宝贝:我想写些短篇小说,或者说可能是几个不同故事构成的一个长篇。结构还在考虑中。一些小人物,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们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包括情爱和性爱部分所带来的黑暗层面。我总觉得,在作家处理的素材中,人的自我,人与人间的情感关系,是不应该被外界忽略或藐视的一个主题。从个体的小切口进入,你可以看到它连接到人性和世界本质。连接到一些非常直接和危险的存在。你可以以此探索世界的角落。探索到它全部的黑暗。

  关于内心世界

  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

  我很赞同一个说法,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即爱最终会帮助我们粉碎自己的模式,而不是增长欲望。

  新京报:梁漱溟说过,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不能错,先是人与物的关系,之后是人与人,最后是人与自己的内心,这个顺序适用于你吗,关于第三种关系问题,你是否开始得更早?

  安妮宝贝:他的观点也没有错,但还不够开阔。最近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我很认同。我认为做事都可涉及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的早期作品见的都是自己,后来的《莲花》见的是天地。写过《春宴》《眠空》后,希望可趋近最后一个境界。

  新京报:书中,你表示爱人的能力以及长久的被爱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那该如何训练和实践?你觉得有没有人是天性会爱的?

  安妮宝贝:尝试给予、接纳,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以较开阔的视角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执着和占有心,给周围的人以帮助。这些都是爱的能力。我觉得没有人是天性会爱的,人的天性往往和爱相悖,充满渴求、需索、占有、嫉妒、愤怒……所以,我很赞同一个说法,爱的过程其实是损,不是增。即爱最终会帮助我们粉碎自己的模式,而不是增长欲望。

  新京报:你说过更喜欢帕慕克这样注重人性幽微的带有神经质美感的作者。你对“神经质美感”具体怎么理解?

  安妮宝贝:我喜欢为灵魂的悲伤和困惑所写下的文字,喜欢有真情实感的、关注生命本体和当下时刻的、有某种超越性的文字。我读过他的一本自传体性质的书叫《伊斯坦布尔》,里面的一些细节性和情绪性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内心敏感、关注生命本体的作者,他也喜欢哲学思考。他的其他小说我没有阅读。他来中国的那次演讲很应和我对写作的这些看法和观点。

  新京报:书中,你谈到了自己童年对于爱的缺失,写作是否是对匮乏感的修复?

  安妮宝贝:写作具备对匮乏感修复的作用,但不仅是类似写日记的作用。《眠空》中有很多章节专门谈论写作,写作是个体的脆弱生命所能具有的精神、情感、思想、见地的能量的集中呈现。它本质上是一种孤轮独照。

  新京报:写作对你最大的诱惑是什么?

  安妮宝贝:目前写作对我来说,最大的感恩之处是,可以给予读者,给予陌生人一种可参考的生命体验。

  关于外部世界

  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内部

  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但若心安,其实在哪里也都是家。人的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自己的内部。

  新京报:你是否总结过写作和宗教的相通之处?佛教和基督教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世界或者审美需求?

  安妮宝贝:我觉得没有相通之处。因为写作对于信仰来说太低了。写作是个人化的行为,有时写作可能是先制造和经历妄想,再最终穿越它。信仰则是一种大的秩序,无情的真理。但写作可以是个体生命穿越自我趋向信仰的途径。我对宗教的接受有一种平等心和开放性,类似少年PI。比较有收获的是禅和金刚乘,它们可以被用来实践和训练。我依然认为《圣经》的美是永恒的。它的翻译十分简洁优美,其中的记录和阐释蕴藏着绝对的真理。

  新京报:你曾表示自己没有特别的“家”的概念,年岁增长,如何理解和处理归属感需求?

  安妮宝贝:我没有所谓的物理意义上的家的概念。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但若心安,其实在哪里也都是家。人的归属感不来自外境,来自自己的内部。创作和创造则都只是一种途径,一种通道,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它们不是最终目的。

  新京报:你会对神秘主义好奇吗?你觉得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困难在哪里?

  安妮宝贝:我接受一切神秘主义的存在。人所看不见的不知道的,不代表不存在。对它们起码要保持一种尊重、平等、探索、开放的心态。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贴近关系的人们很难互相理解,相反,在一些远的关系里,比如一个作者和他的读者,偶尔会有默契的沟通产生。在现实中,人容易被各种利益关系牵扯,而在精神领域的关系中,偶尔会产生惺惺相惜。但阅读也同时会存在很多表层性的误解及激烈的个人偏见。

  新京报:对于这个时代,你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安妮宝贝:时代貌似是在越前进越糟糕。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很容易忽视内在心灵的深度和真实。被太多外在的工具所操纵,却把这些当作生命的目标。这是一种迷失和浪费。但每个人来到一个时代都有其命运和任务。所以要尝试去调整完善自己,完成使命,帮助他人。

  关于身份

  生命所有真实我都想体验

  生命所有真实的事情我都想体验和感受。这是让生命丰富和完整的方式。

  新京报:作为一个行迹隐遁,有些避世的作家,在选择是否生养子女时困难吗?

  安妮宝贝:不困难。生命所有真实的事情我都想体验和感受。这是让生命丰富和完整的方式。

  新京报:作为作家,一种个体与周围的疏离感和紧张感是必需的,在教育女儿时,你希望她拥有怎样的和世界的关系?会为她做出一些更入世的改变吗?

  安妮宝贝:我的职业很特殊,是属于个人工作,不是集体工作,所以只能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带给我的影响。对孩子我给予尽量多的自由,顺其自然。我和她是各自独立的生命,希望她在世间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自益和有益于他人。我不会为她做什么改变。

  新京报:是否想象过自己的读者群可能具备的一些整体性的特征?

  安妮宝贝:我的读者数量庞大,分成真正的读者和跟风的读者。我想,那些真正的读者,读了我十多年的书,还在继续读下去,他们不管何种身份和年龄,在哪个城市,都是一些爱思考的关注内在和真实的人,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也许有些个人性的困惑和痛苦,但内在会很坚韧,这样才会不断成长。不成长的人最后会放弃阅读自己的内心。

  新京报:你的写作非常私人化,被大众阅读时容易被误解,你会怎么面对?你会上网去看那些关于自己的评论吗?

  安妮宝贝:我不看任何评论,也任由他人以各种方式理解我的作品。一切顺其自然。时间像潮水,会冲刷掉一切纷争和是非。我只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新京报:有人觉得你的文字有一种摆拍感,你怎么看?

  安妮宝贝:我认为我的文字恰恰是一种抓拍,充满各种瞬间和各种细节的观察和变化。这种抓拍里是有活力和真实感的。若说有摆拍感,那么也就一点,文字的讲究和优雅是我在意的。

  【安妮读】

  《小团圆》

  张爱玲个人历史中的惊天动地,她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安妮点评:此书中,锋利的比喻和细节处处皆是。以前觉得张的散文写得好,小说里总有某种固执而狭窄的情感特征,越不过沟壑。但是文字依然如锐利精炼的水晶,折射人性种种细微幽暗。诚实,叙述坦荡,没有内在评判,甚或有某种自我嘲讽,也许是年老心境有了看到劲头的淡然。

  日本手工艺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读来仿佛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

  安妮点评:书中观点貌似倒退而又先进。日常生活蕴含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载体。传统给予文化以固有的性质,而对器物的观点,最终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自处和相处的个性。本书作者说记录它们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日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关注日本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正信才会苏醒。”把正信的检阅和恢复工作当做写作一本书的根基所在,这份心着实值得尊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