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故宫文物上刻“到此一游”的是谁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来论

  故宫大铜缸上刻下“到此一游”,是素质低下的证明,也是对文物缺乏爱与尊重的表现。在引导游客建立正确的游览心态上,故宫责无旁贷。

  “今日,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这两天,一条微博引来众人关注。几天前,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一口大铜缸被人刻了一行字。由于没能“人赃并获”,颜先生将此事发到微博上,随后立刻引来“骂声一片”。(《北京晨报》2月22日)

  胡乱涂抹,率性刻字,甚至连故宫的文物都不放过,国内部分游客的素质确实很成问题。“剁手”的说法尽管有些过激,却也反映了公众对涂鸦者的强烈反感,为什么一定要在珍贵的铜缸上留下尊姓大名呢?可以说,“刻字癖”的后面,是一个个矮化了的人生。

  不过,除了游客的素质之外,这一事件或许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可以挖掘一下。

  文物意识的普遍性缺乏,是故宫刻字的苍茫背景。很多人只知故宫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但凡进京,必然会“到此一游”。至于对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大和最完善的砖木结构宫廷建筑群究竟有多少认知,并不好说。而一直以来,充斥于视听的宣传推介,也往往更侧重于文物的旅游价值,而非文物的自身价值。

  故宫诚然是一处顶级景点,却又并非仅限于“到此一游”的价值,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意蕴、更为多姿的色彩。对于一个极具历史沧桑感的民族而言,故宫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历史现场”。后人的每一次抵达,都应该存有最起码的爱与尊重。在引导游客建立正确的游览心态、提升游客的文物素养上,故宫责无旁贷。

  以刻字而言,在故宫也并非新鲜事。据《北京晚报》报道,2000年故宫曾向媒体披露,当年五一和国庆之后,故宫古建维修人员就对太和门、太和殿等16处近2000平方米的红墙墙面进行了除字刷浆、局部修补抹灰。十多年过去了,刻字依旧,足见革除旧弊之不易。喜欢刻字的不止“梁齐齐”一个,需要反思的也不止他一个。

  □胡斯远(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