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当雷锋标兵开办雷锋展,退役后自费收集资料办展馆,今年获捐有望盖新馆
|
小档案
地点:丰台东高地南小街
印记:雷锋资料馆
由来:在部队展出自己标兵事迹时,看到展览对学生的影响,萌生了办雷锋资料馆的想法,并于1973年创办。
新京报讯 (记者刘珍妮)65岁的转业军人何朝海,自筹经费创办雷锋资料馆。40年来,资料馆七次易址搬家,即便经历资金紧缺,也未曾放弃向人们传播雷锋精神。昨日,何朝海高兴地说,资料馆今年得到企业捐助,有望建成4层楼的展厅。
雷锋日期间接待千人参观
丰台东高地南小街的一条胡同口,雷锋资料展览馆没有牌匾标牌,红色的馆名漆写在白墙上,字迹已经褪色斑驳。即使如此,仍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两层楼的彩钢板房里,净是雷锋的资料、雕塑、照片,参观者不停拍照记录。这是北京唯一一家雷锋资料展览馆。
“400多件展品,200多块展板,因为地方不够,先展150块。”65岁的馆长何朝海说,雷锋日前后,有近1000人来馆里参观,一年的接待量在2000余人。
3月4日,多个企业单位组团进馆参观。国二招宾馆的十多名员工听志愿者讲完雷锋事迹后,掏出抹布,帮老何擦展板,“用行动学雷锋,也用行动向何馆长致敬,他是当代雷锋。”
部队当标兵决定办雷锋展
赵雪是国二招志愿者服务队领队,她期待能和何馆长合影,却不知道在院里忙前忙后的老人就是何朝海,“他说他姓张,是看门的。”直到志愿者悄悄告知,赵雪才恍然大悟。
清瘦的何朝海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毛主席像章,手机铃声是《东方红》,“和雷锋比,咱做的事太小,搞得人尽皆知不好。”
回忆办雷锋展的初衷,何朝海说,当时他还在北京卫戍区部队当兵。因荣立三等功,他被连里树为雷锋标兵。部队展出他的事迹时,有名大学生喊了一句“远学雷锋,近学何朝海”。
“羞得我赶紧躲起来,咱哪能和雷锋比?”何朝海说,看到展览对学生的影响,他萌生办雷锋资料展览的想法,并得到部队支持。“1973年,部队提供房屋,我收集了100件展品,弄出30块展板。”
1977年起,何朝海在东营房正式创办雷锋资料展览馆。
办雷锋展40年耗尽积蓄
退伍转业后,何朝海被分配到教育部中学司工作,但雷锋资料展并没有中断。
从东营房到如今的东高地,展览馆曾经历7次易址搬家,其间弄丢不少展品,让何朝海很心疼。1989年,何朝海决定给展览馆安个固定的家,拿出10万元积蓄,买下了如今这两亩地,盖房建馆。
剪报,从各地博物馆、雷峰馆自购资料,探寻雷锋的家乡,40年间,何朝海自费数千元搜集到400余件有关雷锋的展品,规划出雷锋故事、雷锋好事、雷锋精神、雷锋名言及书法、雷锋传人5个分区,展示雷锋资料。
靠积蓄和社会帮助,何朝海维持着展览馆的运行。这些年,有政府部门一直建议他打报告申请拨款办馆,但他拒绝了,“既然是学雷锋,干脆纯粹点,自力更生。”
如今,不少志愿者加入到展览馆中,清扫、讲解、发放宣传资料,为馆里减少人力成本。
今年,有件让何朝海十分高兴的事儿,“有企业家捐款200万,准备帮我盖个4层楼的展厅,总共有3000平方米,两会后就能动工。”午后的阳光里,何朝海手指着小院里北面的那片空地,眼中带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