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乡村来说,城镇是一种梦想;对于城镇来说,田园是一种梦想。
过去的若干年,在发展的语境下,“城镇化”已经成了很多地方经济持续上扬的符号,并持续“包围”着农村。
但是,过于强调速度、强调行政刚性的城镇化,往往很难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特别是,若无严密的制度约束,城镇化难免失控,地方政府也必然会走上“土地财政”的老路,继续以往“造城-卖地-再造城”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缺乏民众参与的城镇化,往往也排斥了民众的合法权益,使得本该是全民共享的发展,演变成小部分人的分肥盛宴。这是双重的不公平,一方面,农民土地被低价征用之后,却无缘因为商业开发带来的溢价收入;另一方面,城市原住民因为拆迁改造而利益受损的事情,也所在多多。
此外,质量粗放、方式粗暴的城镇化,也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几十年来一直徘徊在城市灯影下,无法在城市找到一个安居之所,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昨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参加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他解释说,出台规划的目的,就是引导城镇化能够有序、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还能扩大内需。
而在温家宝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可以说,这些原则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从中亦可看出,新城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城镇化,而应该体现全民共享、“见物”亦“见人”的特征;另一方面,新城镇化推动理应制度先行,通过广泛的开放规划、民意参与,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有效约束权力的操弄与勾兑。
有公平、共享,才可能有健康的城镇化。
特约撰稿 胡印斌
我国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
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
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
截至2011年,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
中国城镇化进程
控制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极少数招工、升学和解决两地分居、照顾生活等特殊情况外,农民进城和人口流动被严格控制。
推动城镇化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
同时,消除部分城镇化的制度障碍。1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政府引导城镇化
1994年9月,《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城镇化发展,制定城镇化战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改变城镇化制度环境。
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放弃土地财政,又要增加对“新市民”在教育、医疗、社保方面的支出,从农村来的人在城市可就业,能安居乐业。
各地城镇化目标
山东 到2015年达56%;到2020年达63%
贵州 到2015年达41%,到2020年达50%
安徽 未来五年达55%
河南 未来五年达52%以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未来5年提至53%
湖北 未来五年提至58%
云南 未来五年提至48%
我国城镇化率变化
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