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时事评论
下一篇

“感动社区人物”:爱心是会永远传递的

2013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马上评论

  昨天,新京报邀请刚刚评选出的“十大感动社区人物”走进社区,结合自己的事迹,与居民畅谈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这些“雷锋”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做好事”背后的心灵满足,也证明了虽然雷锋远去,但善行仍在新的时代“接力”。

  从他们讲述的故事可以发现,这些感动社区的榜样公民,往往既是善行的“发出者”,又是“接受者”。比如庄尊忠,他2003年来北京,想开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但资金不够,然后一个社区的居民主动借他一万,连借条都没打,还有其他社区“叔叔大爷”也不断帮助他,他为这些无私的帮助感动,同时用行动去帮助了更多的“流浪汉”。

  还有社区看车人刘炳森,1994年来北京时,赚不到钱,是社区居委会的阿姨给了他看自行车的工作,他干了19年,也为居民无私“奉献”了19年,修车、修门、帮双职工带孩子、送老人看病……做过的“分外事”数不胜数。

  他们曾经受过别人恩惠,但都超脱了针对具体对象的“知恩图报”,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鲜活例证。这说明,纯粹的善行是感人的,也是会传递的。公益流动图书馆在馆长徐大伟的带动下,3年赠送出57000本书;“打工歌者”孙恒给农民工唱歌、办打工子弟学校……受益者越来越多的背后,是愿意举起善行火把的公民越来越多。

  善行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因为其不仅能帮助别人、感动别人,更能丰富自己的内心。“心灵志愿者”张大诺,在16年内指导了40位残疾人作者出版了50本书,做了大量帮助高危老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善事,有人问他为何坚持这么久,他说自己不是“坚持”,而是志愿服务让自己“内心有幸福感”。的确,只有当善行不是外在或内在强加的“任务”,而是成了给自己带来满足和快乐的源泉,这样的善行就不会枯竭。

  每年人们都会纪念雷锋,不仅是怀念那个只活了22岁的年轻人,更是一个社会传递善行的共同宣誓。这些感动我们的“社区人物”,是行善途中的旗手,追随他们的,当然还有更多人。

  □喻辛(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