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书评周刊·历史

争议造就的经典

评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2013年03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罗马帝国的崛起》
(古希腊)波里比阿 著,翁嘉声 译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定价:78.00元

  2013年的第一个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古希腊史学家波里比阿的罗马史巨著《罗马帝国的崛起》。对于重视西方古典时期第一手史料的中国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事。该书系从台湾引进的汉译本,译者为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翁嘉声,曾发表过许多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论著。不过,该书刚刚上市,便引起了一些难以忽视的争论。

  独特的译名

  台湾与大陆的拼音系统都不相同,可想而知,外来名词的译音更是难以统一,所以很多大陆读者向来对台译本不很习惯。台译本和港译本的共同特点,是极度推崇英语发音,例如该书作者波里比阿,希腊文原名“波里比奥斯”,拉丁文名字为“波里比乌斯”,唯独英语念作“波里比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语出现得很晚,是拉丁语、凯尔特语、德语、法语、丹麦语等诸多语言的大杂烩,字母发音多变,而古希腊语、拉丁语和许多欧洲大陆语言的一个字母基本上都只对应一个音。部分大陆译者由于掌握多门外语,着意避免用英语发音来翻译非英语国家的名词,近几年中央电视台还特别将“瓦伦西亚”改为“巴伦西亚”,“维拉里尔”改为“比利亚雷亚尔”,还一度将“慕尼黑”改为“明兴”,“那不勒斯”改为“拿波里”,等等,均属追求真理所致。过去有些台译本曾被大陆编辑逐一审改全部译名,尔后才得以在大陆出版,但像《罗马帝国的崛起》这种包含上千外国名词的复杂巨著,恐怕编辑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审改全部译名,这点请读者务须体谅。

  费解的语法

  同一本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译法,不同的翻译派别必然导致多个白话文分支的产生。如港台人喜欢说“我有做过……”即是受英语“I have done……”的影响,大陆人习惯说“我做过……”

  这种情况下,一些大陆读者确实会对本书中的一些语句持保留意见,甚至感到无法容忍。例如书中第129页:“假如记载较早时代人类事迹的人未曾赞颂过历史,那或许我有必要敦促读者去找出并去关注这类的作品,因为就行为来说,人类当然无法找到比对过去之知识更好的引导。”又如第343页:“那时骑兵骑马追赶而来,死亡瞪着他们的脸,他们举起双手,口念最可怜的求情,恳求慈悲,饶恕一命。结果不是被骑兵杀死,便是自己勇敢面对毁灭。”大陆读者或许觉得这几句话中有可笑以至荒谬之处,但只需几处小改动便足以使其变得流畅易懂:“那时骑兵策马追赶而来,死亡迫在眉睫,他们举起双手,以最可怜的口吻恳求敌人慈悲地饶恕自己一命,结果却不是被骑兵杀死,便是勇敢地相互毁灭。”

  重口味的文本

  正如《英文版导言》所说,波里比阿原书《历史》本有40卷,第1~5卷完整保留至今,第17、19、37卷几乎完全逸失(第122页),而如今在大陆出版的这个版本又译自企鹅出版社1979年的删节本。英译者尽管自称“尽可能完整收录了所流传下来的原本《历史》里所有最有趣以及最经典的部分,”但读者依然遗憾地看到,罗马征服马其顿的两场大战、叙利亚战争与埃及的复国、罗马击败塞琉古王国的两场大战、雅典和斯巴达对罗马的投降、迦太基与科林斯的惨烈毁灭等重要历史情节,以及波里比阿关于地理和文化的记述大都没有被收录进来,反倒收录了波里比阿对其他历史学家不厌其烦的批评和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这当然要由企鹅出版社古怪的口味负责。结果,现在的这个节译本与其被命名为《罗马帝国的崛起》,还不如被命名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布匿战争史》。很不幸,大部分古典史书的英文节译本都存在这种问题。

  正确的历史知识

  作为知名大学的西洋古代史教授,翁嘉声的文笔虽然未必能让所有读者满意,但他的历史知识储备还是较为丰富的,这可以从许多细节中看出来。他没有像一些大陆译者那样,让古希腊、罗马人穿越近两千年的时空,去啃直到大航海时代才引进欧洲的玉米棒子;也没有让他们后退一千多年,用起英制单位,因为彼时地球上连英国的影子都没有。翁嘉声很小心地把英译本中的度量衡单位翻译成“尺”和“里”等,避免让读者误以为当时的“一尺”就是1英尺(0.3048米),而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在很多现代译著中都不胜枚举。呜呼,美式英语荼毒天下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是,在引用一些拉丁、英、法、德语名词时,本书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存在一些拼写错误,读者如需引用,应当多加注意。

  □罗三洋(《哥特史》译者)

  【作者简介】

  波里比阿其人

  《罗马帝国的崛起》之所以存在这么多争议,许多问题其实源于作者波里比阿本人。作为一位原本主张反对罗马侵略、被俘后又死心塌地投靠罗马大贵族西庇阿一家、为罗马人征服希腊和毁灭迦太基建言献策的希腊官员,波里比阿的行径酷似宋朝的秦桧,在当时必然遭到大部分希腊同胞的口诛笔伐,这也是他在史书中多次痛批其他学者的主要原因。在罗马征服的大背景下,地中海周边各民族都纷纷涌现出这类人物,高卢人有塔西佗,犹太人有约瑟福斯,希腊人的代表则是波里比阿,他们的作品改造了本民族的世界观,甚至使其后代怀疑祖先为保家卫国抵抗罗马人的意义。从文学角度看,波里比阿较塔西佗等人逊色,在古代得到的评价甚低,被列入“没有人会想读完的作品”之列(第122页),因此很快就出现缺损情况,部分卷帙只是由于现实原因,幸运地被拜占庭皇室收藏,并在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帝国灭亡前夕被有心人带到意大利,这才开始为公众所知。

  波里比阿主要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与司马迁大约同时而稍早。与司马迁类似,波里比阿深受其父影响,并在其父死后撰写历史。两人都接触过一些绝密的内部材料,司马迁受腐刑而得以出任中书令,波里比阿是由于卖国投敌而得以担任西庇阿的参谋。若非如此,《史记》将不成其《史记》,《罗马帝国的崛起》也将不成其《罗马帝国的崛起》。波里比阿不仅熟悉希腊人的弱点,更熟悉军事技术,关于军事技术的篇章也成为《罗马帝国的崛起》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细节,例如马其顿长矛方阵中的后排长矛可以有效地从前排战友头上击落飞来的羽箭和标枪;高卢剑在第一次劈砍之后就会因铁质较软而弯曲变形,需要用脚踩直;罗马军人如有同性恋行为,将被鞭笞至死,等等。正是这些其他史书中没有的细节,以及当事人兼作者的第一手资料性质,使得波里比阿的这部著作尽管存在许多争议,却依然属于无可代替的珍贵经典。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