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艺术
上一篇

蒙克的另一只手在写字

2013年03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蒙克私人笔记》

作者:爱德华·蒙克

金城出版社 2012年11月

定价:68.00元

  □书评人 刘旭俊

  他既是病人,也是医生,他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用笔记的形式把病历卡和诊断书写成了诗。他写对死的恐惧,也写对生的恐惧;他写自己是多么向往女人,也多么害怕女人。正所谓“一个人的佳肴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他笔下,一切常人的向往之物都能成为他的害怕之物。又或者,他恐惧某种状况,但同时也恐惧这种状况的对立面。

  倘若把以上的描述看成是一本书的摘要,想必放在克尔凯郭尔、尼采或卡夫卡的身上也完全适用。可惜的是,它的作者并非这些在后世写作者心目中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他是他们在绘画领域的孪生兄弟,有着相似的气质,以及相同的精神疾病,他的名字叫爱德华·蒙克,而这本书叫《蒙克私人笔记》(原名《我们是喷自地核的火焰》)。

  同时手执画笔与钢笔的蒙克,他的文学修养素来不差,丝毫不逊于他的绘画才能,甚至可以媲美他的北欧同胞易卜生、斯特林堡、克努特·汉姆逊和西格比约恩·奥伯斯特菲尔德。他早年在奥斯陆,混迹于各种文学沙龙之中,与当时波希米亚文化圈的领袖汉斯·耶格过从甚密,并终身都受其虚无主义的影响。至于上述三位“同素异形体”,则跟他的关联更加密切。尼采的形象曾在蒙克的绘画里出现过,而他的笔记也继承了尼采的格言式书写的特点。他集中阅读过克尔凯郭尔的著作,并在笔记里坦陈,“近一年半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著作”,“目前在收集整理我的回忆录的过程中,我要谨防让自己的选择被克尔凯郭尔的理论牵着鼻子走”。至于卡夫卡,有颇多版本的卡夫卡文集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蒙克的绘画作为插图,两人同气连枝的程度可见一斑。

  《蒙克私人笔记》里的一些段落是他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而另一些则像是分镜头剧本一样记录的场景、视像、故事和思考。但是,大可不必把它当做是某一幅画的文字注解来阅读。严格来说,这些文字更像是他进行艺术创作的总纲。蒙克毫不讳言,他的创作动力是什么——“自打我出生之后,且自从我了解这一概念以来,生命焦虑(生之苦恼)就像顽疾一样一直在我体内冲撞咆哮”。在谈及创作方式上,他同样没有回避地表示,“我的艺术必须被当成与我沉重的遗传背景相悖的东西来看——从我母亲那儿遗传了肺结核,从我父亲那儿遗传了精神病(祖父是痨病)——我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坦白或表露。通过它我试图搞清整个世界与我自己是基于那个关键词上——ego(自我),一种自我主义”。这就是蒙克的表现主义宣言,一切从自我出发,又都回到自我中去。

  该书除了有助于理解蒙克的创作,以及将之作为切入点梳理表现主义的绘画发展史,它本身的文学性也颇为可观。蒙克在其中表露着他的生存之道是“我平静地梦游,这就是我的人生——只有在梦中我才能生”。这些梦呓般的笔记,宛如“打碎的七宝楼台”,很是符合他如梦的人生。就连该书的英译者吉尔·霍兰德也给予了如此这般的评价,他声称,这本书“可以被当成从玻璃切割匠铺子外面堆积入山的废料堆里捡来的彩色碎玻璃来欣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