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如何行使监督权?

1954年建立后,人大监督权逐步探索发展;近5年,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出,人大监督的力度、广度增强

2013年03月1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10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专题询问。中新社

  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监督”是一个高频词,出现次数达47次,例如“实践证明,人大依法加强监督,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推动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有利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近年来,人大的监督权日益受到重视和发挥作用。新京报记者 王姝

  提起过去数十年人大的监督权,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表示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现在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昨日上午,广东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后,作出了如上评价。

  钟南山感触最深的是去年PM2.5事件,“在人大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下,PM2.5的公布时限,提前了4年”。

  【历史沿革】

  人大监督权有多大

  1954年,中国首部宪法即“五四宪法”,明确了人大监督权。

  自此,人大监督权成为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监督制度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54年至今,人大的监督权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强化的过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大的监督职能完全丧失,直至1978年“七八宪法”出炉,才得以恢复。1982年“八二宪法”实施后,随着《立法法》、《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陆续出台,人大监督制度逐步完整、清晰。

  而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监督法》,则确定了目前的人大监督制度。

  人大监督制度的监督主体是各级人大及其代表;监督客体也就是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和特殊个人。

  监督内容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工作监督分为: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质询、视察调查等。

  【探索前进】

  人大监督方式创新

  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逐步完善监督职权时,地方各级人大开始探索、创新监督权的行使方式和路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少数地方人大尝试推出了执法大检查,很快就“复制”到了全国各地。目前,执法大检查已经成为人大立法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

  与执法大检查相比,河北、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级人大同一时期针对司法监督推行的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则引发了人大代表该不该监督个案的争议。

  初步统计,1986年至上世纪末,全国先后有22个地方省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综合性监督工作条例或决定。这些地方规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督法》出台前的监督制度的缺陷。

  【当前实践】

  人大监督“再定位”

  虽然人大监督制度尝试诸多改革,但并没达到公众要求。如何强化人大监督?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打出了专题询问、专题调研、预算监督、跟踪监督、立法后评估等一系列组合拳,最近5年,人大监督的力度和广度悄然改观。

  2010年6月,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财政部三位副部长等,接受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连番追问,不得不表示“等回去了解清楚后,再向人大代表回答”。

  自此开始,专题询问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化措施,每年三场,现已进行了九场,住建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高管都被“拉”进询问场。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参加了前年的中央决算专题询问,他回忆说,“我们的问题都很尖锐,比如‘2010年全国机场建设费才146亿,相对国家10万亿元财政收入,应该取消!’”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紧随其后,全国人大选择保障房、教育卫生等7个投资领域,推出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专题调研,结果查出配套资金不落实、个别地方滥铺摊子等突出问题。

  最近5年,预算监督成为代表们的监督重点。在逐年升高的“三公公开”呼声下,国家部委不仅公开了三公经费,去年还首次公开了行政经费。

  2010年人代会上,广东团代表李永忠曾给预算报告“挑错”,指出GDP总量预算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相差3亿元。今年3月7日,他再次向预算报告“发难”。他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增长不一致”等观点。报告很长,讲了20分钟还没讲完,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叫停”,但其他代表报以热烈掌声。“这么翔实的报告,难得!”代表们说。

  亲历了过去5年人大监督的变化,上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说,“我对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充满期待”。

  人大监督制度的发展历程

  ●1954年9月

  人大监督制度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四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审查和批准政府预算和决算;选举和罢免执行机关组成人员;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质问权。

  ②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文革期间

  人大的监督职能

  丧失和弱化

  “文化大革命”爆发

  ●1978年

  人大监督制度恢复

  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七八宪法”

  ①恢复了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审查国民经济计划、国家的预算和决算、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的职权。

  ②恢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等职权。

  ●1982年

  人大监督制度完善

  1982年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八二宪法”

  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权

  ●1987年11月

  人大监督制度细化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

  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纳入了常委会质询的范围

  ●2007年1月1日

  当前人大监督制度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施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