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维权对话

2013年03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09版)

  留学类 警惕5大留学陷阱

  ●朱燕民,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出国服务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金吉利出国留学公司总经理

  新京报:目前,在出国留学过程中,消费者容易遭遇的消费陷阱或权益受损的情况有哪些?

  朱燕民:主要有以下类型:

  1、虚假广告,承诺过多

  一些学校和中介组织打出的留学广告夸大甚至虚假,有的留学中介组织和办学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只要家长提出要求,不管能否办到,都无原则地给予承诺,结果造成纠纷。

  2、学历造假

  为了应付海外学校的需要,一些非法中介组织主动向家长、学生提供制造“虚假文凭”的服务。如果国外学校严格审查把关,通过假文凭的学生会被退回。

  3、神通广大的“办事处”

  一些中介打着国外“办事处”、“基金会”旗号,有两种骗取学生钱财的方式:一是以一份国外某机构精美的授权书赢得信任,实际上其获得的授权是有范围的,中介签证等服务往往不在规定范围;二是没有获得任何资格就在留学市场上招摇撞骗。

  4、低分也能读名校

  部分留学中介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向家长承诺将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送到常青藤联盟大学学习,实际上是误人子弟。出国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生存能力。家长不要误信留学机构的宣传,应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

  5、冒充名校的“野鸡”学校

  出现“野鸡学校”充名校的情况大多发生在私立学校或是职业技术学校中,某些国内中介虚假介绍学校情况,甚至误导学生和家长,称只要上了所谓“预科班”,不再需要考试就可以轻松进大学。其实在英国或澳洲的一些国家,预科升本科一般是80%―85%的录取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大学。

  而在西方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资质较好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很看重声誉和质量,学生入学往往需要参加多种科目的入学考试,录取难度大,绝不是有钱就可以上的。

  新京报:发生上述情况,消费者如何维权?

  朱燕民:跟中介签订协议的学生,如果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被骗了,我们建议,首先当事人双方先调解,第二是找消协,法律方面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和法院的方式追回自己的权益。

  此外,择校时最好选择政府参与办学的公立学校,或较知名的私立学校。此外,学生和家长还可以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http://www.jsj.edu.cn/),该网站不但提供境外学历学位认证,还公布了33个国家部分学校名单。

  除上述陷阱外,消费者在选择留学机构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防廉价陷阱。“黑中介”通常以低廉的中介费吸引消费者,向学生或学生家长推荐不被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从中获取回扣。二、签服务协议。“签订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的,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依据,不可忽视。三、及时维权。

  此外,还要留神一类国外机构,他们打着国外驻华使馆的名义进行中介服务。我国政策规定,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属特许服务行业,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申办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业务的机构必须通过教育部和公安部的资格认定,并缴纳保证金。其中,教育部保证金为50万元,公安部100万元,每年还须进行严格的年审。学生、家长还要看机构有无在工商部门注册,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是否有自费留学项目。此外,还要留意营业执照上的法人代表,是不是机构的主要经营者,有条件的话可以要求与法人代表直接签协议。

  培训类 将承诺落实进合同

  ●尹富强,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新京报:很多培训机构在报名时,不给合同,只给交费收据,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尹富强:维权证据为王,而交费收据内容一般仅能作为证明已交费及金额,合同才是约束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遇到此类情况,若培训机构不能提供合同,首先建议不要选择这样的培训机构,培训合同都不给,权益难有保障。若坚持选这样的培训机构,可以要求培训机构在其宣传册上加盖公章并在收据上写明培训课程的具体名称予以确认。若还不行,那就拿起你的手机或MP3,留存当时交谈的录音。

  新京报:在合同或协议中,培训机构会有一些条款规定如出现某某情况则不能退费或要扣除一定费用的规定。消费者如何判定这类规定是否属于霸王条款?

  尹富强:一般情况下看具体条款是否“显失公平”,例如由于自身原因交费后不能参加培训,而合同中或者培训机构不退培训费用等约定或主张都是显失公平的。若存在显失公平,则霸王条款的可能性较大。若培训机构拒绝退款,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提起诉讼,另外建议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予以公布,当然一定以有证据为前提。

  新京报:在教育培训项目中,很多会以保过或提分多少为噱头,一旦承诺没有兑现,消费者可以维权吗?

  尹富强:对于这类承诺保过或提分的培训项目,消费者见到类似上述“承诺”时,一定要看其合同条款中有关“未达到承诺”时的责任承担,不要盲目签署。没有任何保障的“承诺”,等于无承诺。另外一定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不能仅仅听其说,还要看哪些能落实到合同上,若不能落实到合同上,你认为是“谎言”即可。要看其对你所说的是不是都能用明确的合同或文字内容加其公章予以确认。

  最后提醒消费者,由于维权成本较高,当前法律尚未能把维权人的维权成本转嫁到违法、违约人的违法成本之上,故尽可能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培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