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黑白色的简单哲学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生灵笔记(1)

  【开栏语】余一摩羯O型男,京城土著,自幼酷爱动物,因功课不佳,错坠农学院习蔬菜瓜果专业;后幸遇一动物学家不弃,使余混迹于中科院动物所,主攻动物分类和保育,常夜入森林,钻洞擒蝠;博士毕业后,舍科研从科普;深感人性与兽性无二,从动物身上可窥人类之影,遂开专栏,以飨读者。

  □张劲硕(动物学博士)

  今年正月里,我和同事带着一群北京四中的学生,去观看几群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吉祥物就是它。尽管把这种几乎是广西特有的濒危物种搬到了前台,但它的知名度至今仍然很小。

  从扶绥县城开车,经过一会儿的颠簸便到了自然保护区的入口,一条人工隧道。从口入,穿隧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森林葱郁,芳草鲜美,泥土清新,宛入桃花源。我们沿着泥路前行,并时刻张望喀斯特石灰岩之上,那里随时都有可能蹲伏着白头叶猴。

  明朝名臣于谦所吟咏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的石灰就来自这些石灰岩。山头和山脚被绿植掩盖,山腰或山肩则凸显出黑白灰色的岩体。但稍加留意,我们便发现,悬崖峭壁上还有很多棕黄色的石岩,而这些黄色都在一些凹入的洞口之下。原来,这就是每天晨起,白头叶猴出洞出恭后,日积月累地让尿素和尿酸与碳酸钙化学反应的结果。

  不一会儿,灵长类专家黄乘明教授便呼唤大家看一两百米远的峭壁上有猴子,但多数同学都找不见,猴急猴急地。没有经验的观察者是很难发现白头叶猴的。顾名思义,此猴头白,爱吃树叶。除头部白色外,尾尖也是白的;年轻者肩部亦有白色。这种“黑白双煞”的架势,使它们很好地隐藏在岩壁上,只有在攀岩移动的时候才可能被注意到。

  黑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颜色。黑色与白色,既经典,又好搭:鞋帽、车子、钢琴,连药片都是白加黑的……动物界中的流行色也是黑和白,尽管不乏一些惊艳的彩色。一大群斑马混合在一起,完全没了轮廓,狮子豹子只能费神地盯着谁是谁才好下手;大熊猫进了竹林,即使几米之内也找寻不到它;企鹅背黑腹白,从上往下看,海面以上的敌人难以发现它,从下往上看,鲨鱼之类的杀手也看不清它;银环蛇、虎鲸、臭鼬、马来貘、滇金丝猴……黑白相间的动物还很多,这一黑一白,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乾一坤,看似完全的对立面当它们有机地“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其实,大部分动物的颜色都以黑色或深色为主。当您排大队,挤地铁,逛庙会时,一眼望去,人群肯定以深色为主,因为自然的属性告诉我们,深色使自己最不突出,也就意味着在群体中个体的风险系数降低。黑和白最为简单和朴素,也最有效,这是适应演化的伟大胜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