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经济学人”评选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李晓阳
自我定位“应用型经济学家”
出生于1982年的李晓阳刚逾而立之年。在长江商学院网站上,李晓阳“个人主页”中的照片与其他十位“经济学教授”相比,尤显年轻。
所以即使身着全套正装,谈论严谨的经济学话题,李晓阳也仍然保持着一个普通80后青年的样子,不拖泥带水、也没有长篇大论。除了是长江商学院金融学与经济学助理教授,李晓阳还曾兼职美国国家统计局调查员。擅长基于数据的调查和分析。
李晓阳给自己定位为“应用型经济学家”,热衷于谈论实战和案例,说到自己专业领域的具体话题,他语速飞快,几乎难以打断。但是,对于宏大问题,李晓阳自认为不擅解读,也不愿解读。
“我觉得经济学家的底线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李晓阳说,“在美国,经济学家通常都是专注于某个很小的领域。微观经济学家不去妄言宏观的事,也不会频繁出书卖给一般读者。但是在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是什么都敢说,显得什么都知道。这是我不认同的。”
基于这种“不妄言”的自我约束,李晓阳的言谈始终就事论事,按李晓阳的话说,这是“不随意越界”。但他又认为,“不越界”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学家的担当。“经济学家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研究实际的经济问题,比如我自己,研究的问题都跟现实息息相关,而不是躲在一个地方做理论,建模型。”
■ 同题问答
2013年中国经济“谨慎乐观”
新京报:对于中国的诸多经济学人,你最为尊敬的是哪一位?
李晓阳:林毅夫先生,他有学者的严谨,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精神。
新京报:对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判断?
李晓阳:我的判断是“谨慎乐观”。从2009到2012年,国家一直在投放货币,多数企业扩大了产能,地方政府平台借的很多钱也到了该还的时候。这一轮刺激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效果,但似乎用药过猛。从国际方面来讲,未来我国的出口将会继续不乐观,未来几年通过搞基建仍然可以拉高表面的经济增速,但如何消化过剩的产能,提高经济整体的质量,地方政府如何偿还贷款等等,这些方面都有疑问。从整体增速来说,我预测“保7”没问题,“保8”有难度。
新京报:未来10年,你认为哪一个行业具有投资前景?
李晓阳:财富管理。未来十年中国人均收入会提高,中产阶层的人数会有飞速上升,他们的财富如何管理?所以这方面的需求会很大;其次,财富管理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未来海外人才的不断充实也会让这个行业有较大的发展。
■ 核心观点
从整体来说,国家不要怕少数银行因此破产。做得不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由优势银行收购,这是一种良性的现象。作为商业银行,不能认为存贷差能长久吃下去了,要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发挥“中间人”的作用。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方向
新京报:当下中国诸多改革议题中,你个人最关注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李晓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要建设真正的市场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因为利率决定了资金的价格,价格必须由市场调节,才能促使要素的自由流动,让资金流往最需要的地方。此项改革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和稳定,牵涉到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我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前提,必须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完成。
新京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在哪里?
李晓阳: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钱荒”,其次有助于培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如一直备受争议的商业银行存贷差。中国商业银行80%的收入都来自存贷差,但这是央行决定的,这个政策对培育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毫无益处。我认为,占银行收入来源10%的中间业务,才是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方向,比如做咨询、担保、以及其他增值业务。通过利率市场化,结束银行吃存贷差的历史,逼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培育真正走向市场,服务于市场的金融机构。
新京报:去年央行放开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你对下一步的改革动作有何预测?
李晓阳:我推测下一步会放开幅度,比如以前是上浮10%,但这是国家说了算,真正的“市场化”应该是银行说,我想浮动多少,或者我根据市场需求和条件自行决定。央行有很多政策工具来调节资金市场,但是直接决定利率是不科学的,不能一刀切规定10%或者20%。
未来三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动作。从现在的趋势分析,这项改革一直在推进,各方面的呼声也已经很高了。另外,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行了六七年,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需求渐长。与此同时,其他产品如国债市场、企业债市场,都已经是完全受市场调节和控制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如今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快没了,改革红利一定要来。预计2013年就会有进一步的乐观政策出现。
利率市场化可先试点再放开
新京报:你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优路径是什么?
李晓阳: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通过试点观察效果,再视情况逐步放开。现在大方向上,央行已经有了政策,比如,放松中长期和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由市场决定大额存款的长期利率,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信号。但是除此之外,中大额存款的短期利率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浮动空间和自由度应该更大一些。
还是那句话,政府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在商业银行中选择一些经营还不错,能经受市场考验的银行做试点,让他们拿出方案,看能否成功。而试点银行则可以通过选择行业来尝试,比如针对某个行业扩大利率浮动。
新京报:也有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规划,而不应该搞试点。
李晓阳:我们应该尊重自下而上的市场意愿。在中国,央行目前的角色定位是很模糊的,缺乏自主制定价格水平权,这又涉及政策层面,涉及政治改革,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之前,没有人能预测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什么时候是最成熟的、最有利的时机,也没有人知道所有的配套、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什么时候能全部做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试点,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应该是一个最佳方式。
新京报: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李晓阳:很多中小银行都担忧,赖以生存的利差没有了,会有被淘汰的风险。这种风险确实是不可避免的。从整体来说,我认为国家不要怕少数银行因此破产。做得不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由优势银行收购,这是一种良性的现象。作为商业银行,不能认为存贷差能长久吃下去了,要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发挥“中间人”的作用。
但是在政策配套上,政府也应该为中小银行的改革提供信心。比如美国有一种存款保险制度,规定银行存款如果在10万美元以下,破产将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买单。我们国家缺乏这种保障机制,老百姓一般也不需要选择银行,因为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引进存款保险制度。
并购重组要由市场主导
新京报:企业并购重组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李晓阳:这又回到投资过剩引起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会引起生产效率下降,这个过程必然淘汰一部分中小企业和落后的国企。但是很多时候,被淘汰的企业只是在经营状况上出现了问题,企业本身还有一定的基础,有厂房,有工人。这个时候并购重组就对优化资源配置起到了作用。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泉薇
(下转B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