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经济学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经济学人

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2)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上接B04版)

  比如以前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个酒厂,但是后来有些白酒销路有问题了,产品还不错,那么把厂子卖给具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公司,让资源从效率低的管理层转移到效率高的管理层中去,对整体的经济环境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但是这个过程要由市场主导,不能由政府主导。让国企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交给民营企业来竞争,实现“国退民进”。

  新京报:当前的经济环境给企业的并购重组带来什么影响?

  李晓阳:从过去一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整体下行,资本市场低迷,国内并购市场也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加速淘汰一些落后企业,这也给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京报:如何看待政策在市场化并购中起到的作用?

  李晓阳:2008年以前,我国不允许银行贷款给企业用来进行并购。在美国,企业可以拿被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还有许多并购基金可以给企业并购提供支持,而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金融配套政策和机构。因为并购活动风险比较大,所以银行更愿意把钱给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央企和国企有银行的金融支持,而中小民企缺乏授信。层层的限制,阻碍了市场化并购。

  现在政策正在对市场化并购重组活动逐步放开约束,这些方向是正确的。但我觉得步子可以再加大,比如允许中小企业发债,通过杠杆手段募集资金等等。

  并购需要更多金融支持

  新京报:跟其他国家相比,你认为中国企业市场化并购重组的活跃程度如何?

  李晓阳:就拿美国作比较,我说个大概数据:美国5000家上市公司中,每年大概都会有10%被收购。像思科、IBM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甚至会有几百起收购;而在中国,真正市场化的并购,在2500家上市公司中,能有20家就不错了,被收购的比例不到1%。

  新京报:这种差距是什么造成的?

  李晓阳:经营观念的不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美国硅谷有大量优秀的小企业,但真正上市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只希望将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技术研发做好,然后卖给其他大公司。而华人企业的观念不同,中国企业讲究传宗接代,有的即使经营困难,死撑也要撑上市。这种文化造成了国内并购重组市场并不活跃。

  新京报:目前,中国的市场化并购需要什么支持?

  李晓阳: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不要怕风险和失败,政府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来说,政府应减少行政命令胡乱指挥;而对私营企业来说,国家不应限制民企进入的领域,应该允许民企往利高的地方走。另外,现在很多企业排队等上市,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培育一些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稍加监管,促进股权自由交易,让真正缺钱的公司通过转让股权获得资金。

  海外并购可关注产业链下游

  新京报:近年来,国企的海外并购行动持续升温。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晓阳:这里有个历史原因,比如中石化、五矿等公司,以前只是做贸易代理,就是说,过去你要进出口这些资源,必须经过它。企业也就是靠这个垄断发家的,不需要去考虑转变经营模式,也没有专注于往上游发展。现在随着贸易放开,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这些公司失去了贸易垄断权,开始需要自己经营,买资源变得更加重要。另外,欧美经济危机造成了外部一些企业的估值偏低,这个时候买进成本较低,对国企海外并购来说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新京报:数据显示,在所有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成功率高于国有企业。这是什么原因?

  李晓阳: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国企海外并购的委托代理问题太严重了,因为花出去的钱不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钱。通过海外并购,一些人从中收获了地位、政绩,这些短期的利益是自己的。所以很多国企的海外并购行为并非市场需求,甚至可能没有考虑过并购过来之后能不能做成功。但与此同时,从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有着对市场机会的先天敏锐和竞争精神,容易找到与自己企业相契合的点,有的放矢,成功率自然更高。这也是政策和金融应该向民企并购倾斜的原因。

  新京报:对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并购目前适合介入的领域有哪些?

  李晓阳:除了在国际市场寻求资源之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以更多地关注产业链下游。比如德国的机械制造和精密仪器行业。欧洲经济不景气使得很多企业估值较低,现在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是比较好的时机。

  新京报:中国形成真正的跨国企业,希望在哪里?

  李晓阳:在民企。除了竞争意识、管理方式之外,我认为很多优秀的民企有创新的机制,也初步显示出了跨国企业的风范。

  基尼系数统计测算有待科学透明

  新京报: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03年到2012年的基尼系数,引起了较大争议。你如何看待这组统计数字?

  李晓阳:我不认为这些数字完全客观。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这个过程必然引起贫富差距,以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的基尼系数0.47为例,我个人觉得比这个再高一点都很正常。

  中国这么多年来从未公布过基尼系数这个指标,此次突然发布,而这个结果又跟人们的直观感受差距比较大,所以引起争议也是意料之中。官方能够公布基尼系数,也是政治越来越透明的一种积极信号,这个行为本身是好的现象。

  新京报:国家统计局又公布了基尼系数的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以回应质疑。怎么评价现行的统计测算方法?

  李晓阳: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和美国一样,都是0.47,但美国的统计方法和过程更加科学透明,官方会告诉你如何采集数据、收集样本,调查了多少户,多少户回答了调查,多少户没有接受调查,这些内容都会包括进去。

  中国统计局现在的方法仍然有待科学透明,比如在抽样调查中选择某地区、某部分家庭作为样本,但你是以什么为依据选择的这部分样本?调查的拒访率有多高?这些信息仍然需要加强披露。

  我在美国的时候,虽然不是美国公民,也收到统计部门寄来的家庭收入调查,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请求公民支持广告。他们的官员能够真正上门落实这些事情,这也和政策有关。比如该区有多少户家庭,会决定到中央政府给该区多少财税支持,多少优惠政策。这个激励机制也值得借鉴。

  不过,影响中国基尼系数客观性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某些高收入居民拥有大量的灰色收入。在美国,除了打黑工,美国人的每一笔收入都要纳税,而我国缺乏健全的财税和收入登记制度,在调查中,有时很难获知被调查者的真实收入水平。这也会导致数据偏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