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灵笔记(2)
沈石溪老师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描述了猎人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了伤心崖,每头老斑羚牺牲自己,带着一头半大斑羚“飞渡”悬崖,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凄美很感人,但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作为一种喜欢独居的野羊,根本不可能集成大群,动物更不会干这种不靠谱的事儿,万一半空中没踩着,岂不玉石俱焚?
但是,动物界中确实有很多舍己为人的“雷锋”。
□张劲硕(动物学博士)
《少年派》中的“狐獴”,正规名叫做细尾獴,它们的群体中总有一名哨兵不吃不喝地去站岗,为其他成员报警;很多灵长类也会帮助父母照顾它们的弟、妹;蜜蜂和胡蜂为了保卫巢穴,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雄螳螂和雄蜘蛛常常在新婚燕尔之时成为了雌性的晚餐……一个个体所做的事情对其他个体有利,对于自己没有明显或直接的利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但动物界的助人为乐大都是因为二者有亲缘关系。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不是动物学家,而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直到1964年,英国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亲缘选择理论才在科学层面给予了更多解释;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以微观的基因自私性解释宏观的利他行为。
那么,是不是说学雷锋做好事就应该帮助自己的亲戚才符合自然规律?答案是否定的。吸血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一只吸血蝠晚上没有吸到鲜血的时候,它会凑到朋友那里蹭血喝,朋友会吐出鲜血,嘴对嘴地吮吸起来,这位朋友与它就没有血缘关系;但当它的朋友没血喝的时候,朋友也可以得到它的帮助。尽管仍有很多时候,你蹭血的那位是你的小舅舅或大姨妈。牺牲自己的重要利益去帮助与自己无关的人,对吸血蝠来说,这是由食物的特殊性决定的,青翼蝠王也不是那么容易吸到血的。没有饭吃的日子最能让大家团结一致地共同抵御外部恶劣环境,越穷的时候越能互相帮助,成功生存的几率就能越大,生活质量也能有所提高。
现在很多人埋怨雷锋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强势群体会认为他们没有必要施舍帮助去赢得弱势群体的回馈,弱势群体之间却可以产生自己的联盟。而最新的神经行为学研究也发现,很多动物的利他行为甚至有娱乐自己精神的功效,即帮助他人会使自己更快乐,当然前提是自己足够幸福。总之,人类逃离不了群体性的法则,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物种的整体利益才可以得到保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