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重点

胡锦涛十年(1)

2013年03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0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西柏坡学习考察,看望了83岁的老共产党员闫连秀。 新华社记者 齐铁砚 摄
2004年春节,张家口市,胡锦涛与村民包饺子。 鞠鹏 摄
2006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欢迎胡锦涛访美。中新社发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连战伸手相握。贺延光 摄

  2002.12.5

  ●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西柏坡时的讲话

  2003.8.28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2003年8月,胡锦涛到江西井冈山考察时的讲话

  2005.9.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3

  接班首提 科学发展

  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一张发票,“交税单位(人):胡锦涛;日期:2002年12月6日;项目:12月5日至6日餐费;总计:30元”。西柏坡纪念馆馆长赵贵世记得很清楚,2002年12月5日是个大雪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冒雪而来。这一天,距离十六大闭幕刚过半个月。

  考察西柏坡谈“赶考”

  站在西柏坡这片革命圣地上,胡锦涛说:“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今天,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新一届中共领导班子如何应考?怎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几天后,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执政党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党的决议首提科学发展观

  正当新一届领导集体展开施政蓝图时,非典突然来临。

  2003年4月,胡锦涛亲赴“非典”疫情严重的广东。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月后,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一年的8月底9月初,在江西考察时,胡锦涛指出,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首次出现“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这一年的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正式决议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5年后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10年后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京报记者 王姝

  2004

  一号文件 情系三农

  2004年1月21日(除夕),胡锦涛来到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张家口市张北县油篓沟乡喜顺沟村,和村民一起过春节。

  春节关心村民脱贫致富

  接连走进三户农家,揭开每家的锅盖,看看村民的伙食;打开每户的面缸盖,看看各家的存粮。“第一步要能吃饱,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胡锦涛说,“第二步要增加收入,这个目标还需要努力。脱贫致富是你们的心愿,也是我们十分挂念的事情”。

  村民们不知道,跟他们息息相关的2004年“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将下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专门下发中央文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该文件下发前,胡锦涛从2002年11月开始,深入各地考察15次,其中考察“三农”问题就有11次。2003年12月,从山东、河南等产粮大省考察返京,胡锦涛次日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同意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

  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2004年3月29日,政治局再次开会研究“三农”问题。同一天,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农业发展”。

  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农民知道不知道?胡锦涛对此十分关心。4月9日,春耕时节,他来到了陕南农村。

  “你们知道中央一号文件吗?”

  “知道。”

  “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帮助我们增加收入。”

  陕南归来,胡锦涛又分别考察了海南、四川等地农村。从2004年到2013年(除2011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一直情系“三农”。2011年“一号文件”虽然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但其中“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内容,仍然锁定“三农”。

  9个“一号文件”情系“三农”,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京报记者 王姝

  2005

  胡连会晤 两岸互动

  还没走到跟前,胡锦涛和连战都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了台湾海峡,紧握在一起。这也是时隔60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历史性握手。

  这是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用“春意盎然”来形容这个季节,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3天前,连战一行飞抵南京,“和平之旅”隆重开启。

  “有朋自远方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当中的一件大事。”胡锦涛对连战说。二人的会面被称为“胡连会”。

  2005年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祖国统一的主张已经演化出新的思维。

  3月4日,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0天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台湾国民党方面以积极的态度予以回应。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率团访问祖国大陆;随后,蒋经国之子蒋孝严第五次飞至桂林拜祭亡母。

  在这次会谈中,胡锦涛就两岸关系提出了新四点主张:建立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开展平等协商,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

  8年会面12次

  从担任最高领导人起,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就格外关注。2004年出访巴西,他会见包括台胞在内的华人华侨时,表示“愿以最大诚意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警告“分裂国家的人就是历史罪人”,凸显其刚柔并济的对台态度。

  此后,胡锦涛与连战每年至少会面一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北京奥运会以及2008年至今的每次APEC会议期间,“胡连会”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风向标。8年来,两人已会面12次。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实习生 杨峰

  2006

  和谐世界 春季外交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能成为你们中的一员。”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用这样一句亲切的开场白,开始了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灯火通明的礼堂座无虚席,胡锦涛亲切的态度,诗意的语言和幽默风趣的应对,使600多名耶鲁大学师生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春季外交刮和谐风

  在这次演讲中,胡锦涛强调中国和平崛起,注重和谐发展,中国愿与美国和世界加强交流的意愿。

  这篇题为《文明的交融使人类更和睦》的演讲,与胡锦涛所主张的“和谐世界”一脉相承。

  “和谐世界”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5年4月的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随后,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

  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阐述了“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理念:“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2006年,胡锦涛连续访问包括美国在内的5个国家的“春季外交”,让“和谐世界”的理念随之广为传播。

  戴棒球帽送拥抱

  重视合作、发展的理念早在胡锦涛2002年的访美行程中就可见一斑,他在会见小布什等美国政界高官时强调“中美拥有的广泛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远大于彼此间的分歧”。

  2006年的访美,是胡锦涛第一次以中国国家主席的身份访美,他被媒体评论为“展示了中国面向未来、寻求合作、共享文明的积极形象”。

  4月20日,胡锦涛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布什会谈,并在晚宴上发表讲话称,希望“同美方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

  他也积极向美国民众传达平民化的一面:戴上波音公司员工赠送的棒球帽,并给对方一个“美式”拥抱;在比尔·盖茨家做客时自称是“微软之友”……

  这次访美后,胡锦涛主席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七次会晤,奥巴马也于2009年成功访华,两国元首就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实习生 杨峰

  2007

  自主创新 民族复兴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为第一颗中国造的月球卫星。胡锦涛第一时间致电祝贺。

  早在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表彰会上,胡锦涛就曾评价,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11年12月,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成功对接的表彰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早在2006年11月,胡锦涛首次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概念。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与此相应的,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报告。

  对此,《求是》杂志解读为“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在2011年胡锦涛访美前夕,中国在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展示了一组中国的国家形象片。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更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新京报记者 吴伟 张寒

  (下转A1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