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主流·否】
李敬泽
1964年生,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00年前就有这样的类型文学
新京报:你平时关注网络文学吗?
李敬泽:很难绝对地说是关注还是不关注,因为还是会看一些东西嘛,有的即使你不会看,也会听说,会看到电视里演《步步惊心》、《甄嬛传》啊。
新京报:最早是看哪些作品?
李敬泽:我没有觉得网络文学是一个多么多么多么新的东西。我想,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官场、公案之类,差不多是100年前就有的,只不过是我们在1949年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在主流的文化媒介上把这个给抑制了,90年代末期,通过网络给了它一个机会,使得这样的需求、这样的写作方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网络文学和我们60后这一代人很小的时候看琼瑶、后来看金庸实际上是一样的。
新京报:所以网络文学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吗?换成了网络媒介而已?
李敬泽:当然我觉得这种媒介是有意义的,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可能看不到这样的一个大规模的类型文学的复兴。主流的媒介、文化评论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把这些给彻底屏蔽掉,可能恰恰网络给了它这么一个空间,恰恰是网络把一个人的压抑的阅读欲望释放出来,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确实是网络这种媒体的特殊力量。
网络文学说法是中国特色
新京报:你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作者或者作品吗?
李敬泽:比如像《甄嬛传》、《盗墓笔记》。《盗墓笔记》我妈爱看,然后我也看了看,为什么老太太爱看?第一它非常好看,第二这些小说不同程度上,一方面是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和国外的类型文学的资源,但同时它也确实有大量的很有意思的自由想象。
新京报:听说邵燕君推荐过猫腻的作品给你?
李敬泽:她可能属于那种对新生事物热烈欢呼的那种人,当然,新生事物总是好的,流行的事物也总是好的,比如流行性感冒也是值得一得的(笑)。其实我觉得欢呼也好,不欢呼也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从一个长时段来看,我们现在说的“网络文学”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它呈现出的面貌就是类型文学。这个类型文学它体现的这种文化趣味和阅读欲望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是一个基本的构成因素。在欧美,实际上他们没有网络文学,你跟欧美人说网络文学他们会很茫然,但是你如果告诉他说,这个是写盗墓的,是写官场的,是职场的,他们就理解了。
新京报:所以说网络文学这个说法是有中国特色的吗?
李敬泽:对,是这样,确实有中国特色。反正我跟我认识的欧美朋友谈起网络文学,对方基本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讨论是否主流没必要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主流文学界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够不够?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亮泽:什么叫主流?现在从市场意义上讲,网络文学是主流,或者说类型化的消费性的文学是主流。你去看畅销书排行榜,有段时间老莫得了奖,前几位都是老莫,如果不是老莫得了奖的话,前几位基本都是类型小说。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一点平常心。
第一这个事儿很正常,大家喜欢很正常,这么多人写也很正常。第二,是不是一定说我们要使劲关注它?一个事情到了需要你去关注它的时候,实际上说明你还是认为它很弱势。而实际上它已经很强势了,对不对?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正常的文学格局的相应的心态。
在文化中,通俗的、大众化的文化一定是占市场的主流的。例如就不能说交响乐是占市场主流,那得要了人命了!一定是通俗歌曲占市场主流,这非常正常。但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天天纠结于通俗歌曲伟大还是交响乐伟大,是通俗歌曲的时代来临了还是交响乐的时代完蛋了?实际上,不存在这样的一定是谁取代谁。就像我讲到,欧美长期以来市场上基本的格局肯定是类型文学占压倒性的多数。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张恨水的销量也比鲁迅的销量要高,高得多。有些事情其实是很正常的,它并不一定要由此而生发出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的文化格局中是不是张恨水就是伟大的主流了、鲁迅就没有价值了或者怎么样。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觉得也是荒谬的。有些事情在中国我觉得没必要,我们现在是沉浸在一些我们自己造出来的问题里,一定要说这个是矛,那个是盾,这么互相的攻,非要攻死谁才算完。这我觉得好像没有必要,我觉得这是我们一种不正常的文化心态。
新京报:很多其他的学者跟你想法不太一样。
李敬泽:我知道,很多人要么就是说网络文学是很俗的,要么说这是代表了时代前进的伟大方向的。其实我觉得我们有时候看很多东西可能需要一些历史的眼光,也需要一个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的横向比较中的眼光,而不要大惊小怪的眼光。我们现在常常是看见眼前这点儿事,角儿“哎哟!世界变了!”其实呢,是打八辈子前都有的事儿,只是咱没碰上而已。
C04-C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于丽丽 刘雅婧 见习记者 江楠 实习生 吴月
【“大神”作家盘点】
●猫腻
“胸怀深重”赢得传统作家好评
真名:晓峰 出生年:1977年
作品开发类型:图书、漫画、影视
社会评价:文字风格细腻,架构有序,情节跌宕,内涵深刻,获得网友和传统作家的双重赞誉。
面对越来越年轻化的写作群体,77年出生的猫腻已属“大龄”。2006年,猫腻签约起点中文网,推出小说《朱雀记》。这部作品让他完成了从网络“小虾”到“大神”的转变。2008年,猫腻又创作了400多万字的《庆余年》。《庆余年》文字风格细腻,架构有序,情节跌宕,内涵深刻,引起广泛关注,仅在起点中文网总点击量就超过2000万。
●跳舞
风格转换与潮流同步
真名:陈彬 出生年:1981年
作品开发类型:图书
社会评价:“作品中的邪恶,狡猾,好色等元素,绝对是凭空想象,而无实际经历。实际上却是心地善良的大好青年”。
从2004年以来的《嬉皮笑脸》开始,跳舞至今已完成了《恶魔法则》等七部作品。正如他的网名“跳舞”带着点戏谑意味,在起点中文网一众白金大神中,他以邪恶路线和恶搞路线著称。从2004年辞职写作,跳舞尝试了武侠、都市、奇幻、玄幻几乎各个类别,从《轻剑风流》到《欲望中的城市》,再到《变脸武士》、《至尊无赖》、《邪气凛然》、《恶魔法则》、《天王》和今天的《猎国》。其作品类型上的转换,几乎与网络小说潮流的变化同步。
●徐公子胜治
线上线下皆得意
真名:徐胜治 出生年:1974年
作品开发类型:图书
社会评价:从一名观察着大盘上“1、2、3、4、5、6”的分析师变成观察宇宙与社会间“天、地、人、鬼、神、灵”的分析师。
徐公子胜治,和《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经历颇有几分类似。在证券领域繁忙且入世的工作之余,他在玄幻小说中释放自己的天马行空和避世情绪。2006年开始在起点中文网写作,次年开始专职写作,截至2012年5月《天枢》的完结,徐公子胜治6年来写作近千万字,被陈天桥称为最喜欢的作家。相比同时期的起点大神们,徐公子胜治更偏好传统文化,他的写作相对集中在“思古”“写古”的“神仙小说”,并涉猎各种传统宗教、哲学,古典诗词等等,对道教的修养之术——内丹术亦有研究。
●辰东
将悬念与太古战争完美结合
真名:杨振东 出生年:1982年
作品开发类型:图书、游戏
社会评价:开创了太古战争流这一山门,《神墓》也被认为是江南所开创的网络玄幻悬念流的代表之作。
“坑神”辰东以《神墓》一文扬名,被评价为是开创了太古战争流这一山门,将悬念与太古战争完美结合,体现出一种宏大的意味,成就其“坑神”的名头。他长相文质彬彬,品性温良,一副书生模样,被认为是人品好,因为被读者骂从不还口,不管捣乱者骂得多么恶毒,同时写文精简,不爱拖泥带水,笔下人物个性鲜明,无论英雄还是美人,都栩栩如生,即便龙套角色,也很鲜活。
●月关
架空历史小说家
真名:魏立军 出生年:1972年
作品开发类型:图书、电视剧
社会评价:是写作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颇具代表性的作家。
月关是写作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颇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台湾地区有极大的号召力。从2006年开始创作,著有《颠覆笑傲江湖》《回到明朝当王爷》《狼神》等。其中《回到明朝当王爷》,被书友评价为“2007年度书虫不得不看的小说”。很多商界、演艺界人士,譬如陈天桥、周华健等都是月关书迷。2011年-2012年,月关连续两届分别获得起点中文网金键盘奖年度作家和年度作品两项冠军。其新作《醉枕江山》也在起点中文网连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