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社科
下一篇

城市的胜利就是人的胜利

2013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城市的胜利》
爱德华·格莱泽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年12月
定价:49.80元

  □书评人 西闪

  相对于淳朴而恬美的农村,城市意味着矛盾复杂混乱,乃至肮脏和罪恶。这一观念长期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包括那些杰出的头脑。例如卢梭就曾经有言:“城市是人类的深渊。”反对城市化的甘地也说过“印度的发展并非依赖城市,而是依赖村庄”之类的话,更别提大唱自然赞歌的梭罗了。后者在《瓦尔登湖》一书中盛赞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而仁慈,以映衬比邻而居的城市生活不足挂齿。

  被冤枉的城市

  然而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认为,这些人的看法全都错了,而且错得离谱。印度的发展与城市化存在近乎完美的相关性:印度城市人口每增长10%,人均产值就会增加三成。而城市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的人均收入比农村人口居多的国家高四倍。

  至于被环保主义者视为入世圣徒的梭罗,格莱泽更是不以为然。格莱泽认为,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城市生活中获取智识,却反过来攻击城市生活,实在是荒唐至极。他还援引当时的媒体记录,指责梭罗为了一锅野炊的鱼汤,引发的火灾导致300英亩的森林化为灰烬,因而根本就是一个毫无悔过之心的纵火犯。在他看来,若是梭罗不去扮热爱自然的圣人,而是老老实实呆在城里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对环境保护做出的实际贡献肯定会大得多。

  总之,在格莱泽的笔下,城市绝对不是悲惨的渊薮,而是进步的源泉。他理直气壮地宣称:“城市是我们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

  道理何在?格莱泽点面结合,简述城市的一般发展史,详谈城市发展的经典案例。纽约、伦敦、班加罗尔、休斯敦、新加坡和东京,都在他的考察视野之内。像城市规划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强调的那样,格莱泽也特别重视城市为居民面对面交流所提供的诸多积极功能。他认为城市有别于乡村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缩短、靠近以至于消失,也就是《城市的胜利》中一再强调的“接近性”。城市不仅将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聚合在一起,还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了种种有机的、坚韧的关联。毫无疑问,这种种关联必然包含着精细的分工、微妙的协调以及有效的交流,其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和创造性。

  其实,被赞美的是人

  如果说《城市的胜利》是一首城市文明的赞歌,那么透过接近性这个字眼,听众将会发现,格莱泽写下的“歌词”其实与人类高度的社会属性有关。高度的人类文明需要高度紧密的人际互动,高度紧密的人际互动需要高度关联的城市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载体,这就像辛勤创造的蜜蜂与嗡嗡作响的蜂箱之间的关系。书中一个小实验可以提供证明:在玩一个赚钱游戏之前,面对面交流10分钟的游戏者比远程交流30分钟的游戏者赚得更多。原因很明显,更紧密的人际互动能产生更多的信任、互惠、合作和灵感——这正是城市的优势所在。

  所以,读者千万不要误以为格莱泽的城市赞歌是为钢筋森林而作,他始终着力的是人,是城市中的人。正因如此,格莱泽对失败城市的批判才更有说服力。他认为,像美国铁锈地带(Rust Belt)的城市之所以走向衰败,根本问题在于单一的城市居民无法产生丰富多元的社会互动,从而彻底失去了创造力。如果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就算政府投入再多的资金,进行再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底特律的街道上仍将一片死寂。

  格莱泽不断提醒人们,城市的底蕴在于居民,而不在于混凝土。所以他批判过犹不及的迪拜,反对城市的盲目扩张。对中国城市摊大饼式的平面扩展,他也表达了忧虑。至少,这是一个特别的警示——格莱泽的城市赞歌不是为表面羞怯,实则狂热的中国“城镇化”谱写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